1935年,正当田汉为创作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一时因缺少素材而感到“山穷水尽”之时,在报纸上读罢叔父何聘九的事迹后,马上有了创作灵感,提笔写下《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起来!不愿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接着,聂耳也很快地为这首歌词谱了曲。一首铿锵有力、激励人们去战斗的《义勇军进行曲》便成功地创作起来。这首歌已成为我们今天的国歌,而创作它的背景却一直不被人知晓。
当年田汉在他的《创作有感》札记中曾这样写到:“当我再次拿起笔写这首歌曲时,我手拿的笔仿佛已变成了钢枪,眼前浮现出成千上万个何连长朝日军冲杀而去的感人情景。”
身困异国,不坠抗日杀敌之志
1933年初,叔父何聘九随旅长邢占清在黑龙江密山县北部山区同日冠殊死博斗。日寇命令步兵第六十三联队长中村大佐率步兵四个中队,两个机械化队,一个炮兵小队,对战斗在密山县的26旅和其他抗日义勇军部队进行疯狂进攻。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26旅旅长邢占清与抗日将领李杜、杨均耀联合发出通电:“子弹告竭,士兵昼夜奋战,冻伤大半……”下令3000余人越境退入苏联境内进行休整。
在苏联西伯利亚,人烟稀少,缺乏军需来源。他们常去寻找砍下来的菜根、菜帮,甚至用挖来的野草和军用皮带,用雪水煮熟充饥。义勇军虽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活,但仍不减抗日杀敌的精神斗志。叔父何聘九与战友创作了这样一首军歌:“东北河山尽愁颜,血染白山黑水间。回顾家园烽火日,救国男儿志更坚。身困异国不坠志,誓死归国收河山。”
壮志未酬,忠骨埋在**
1933年4月、5月间,东北军26旅及其他义勇军从苏联西伯利亚不毛之地,历尽千辛万苦,跋涉千山万水,辗转回到祖国大西北——**塔城。后被伊犁屯垦使张培元整编为陆军第八师的三个团。叔父何聘九因军政素质优良,被提升为19团一营少校营长,驻绥定。
当时**由国民党新老军阀盛世才、张培元、马仲英所把持,并各自为政,形成“三足鼎立”的混乱格局。此时己成为**督办的盛世才十分看中他的才干,便以“封赏”迪化市警卫团团长为条件,拉何营长加入自己的队伍,竟被何营长拒绝。
1933年12月20日,盛世才为了维护自己在**的军事与政治统治地位,以召开会议为由,摆下“鸿门宴”,将东北军的四位营以上军官何聘九、杨俊哲、姚华亭、关捷三软禁并逮捕。1934年1月10日,盛世才下令将这些人秘密拉到**塔城一片芦苇荡中一起活埋。
叔父何聘九牺牲时年仅34岁。他为国捐躯的忠骨现埋葬在**塔城市郊的人民烈士之墓。
英雄的第一要义,自然是勇。为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从1931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九一八”开始,叔父何聘九就在战场上对抗日寇,他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不愧为“大勇”之英雄!他是我心中的偶像,是我最敬佩的长者,我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