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他因不满“不抵抗”命令,愤然辞去军职,回家乡组织义勇军抗日。耿继周回辽宁第一站落脚在锦州,见到老同学黄显声后,向他陈述了自己准备组织义勇军的想法,得到黄的支持,黄表示可以警务处的名义提供武器弹药。9月28日,耿继周回到家乡新民,在当地爱国士绅襄助下,几天之内便组建起千余人的抗日队伍。这支义勇军队伍得到了在北平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支持和资助,经过黄显声的积极争取,被编为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耿继周任司令。
新民距离沈阳很近,耿继周在新民组建义勇军,无异于在日伪心脏旁边埋下了一颗“炸弹”,很多爱国民众纷纷前来投奔耿继周。年近五旬的他将所有家产变卖用以购买枪支弹药,真正做到“毁家纾难”。经过广泛发动,到1931年底,义勇军第四路军发展到12000人,最多时编为17个支队(后整编为两个师)。
耿继周不惧危险,敢于“碰硬”。他所率的义勇军主力就在距离沈阳不到百里的地带活动,多次出击日伪军。考虑到队伍成分复杂,耿继周提出了“专抗日,不扰民,救国爱民”的十字诀,并将十字诀用红线绣在黄布上,作为每名官兵的臂章佩戴。
1932年1月4日,耿继周率义勇军3个团约2000人,于晚7时三面夹攻新民县城,占领了日本**,打死日军官兵20多人,打开监狱放走百余名“犯人”,砸开日本大和旅馆、日商洋行,查收大量鸦片、吗啡和日货,打死汉奸治安中队长程文焕。凌晨2时,敌人增援,义勇军撤离县城。
葫芦岛文史学者张恺新在其撰写的《不畏强敌的抗日名将耿继周》中,还提到了耿继周另一次攻打新民县城:
1931年11月下旬,日军大举向辽西进犯。为阻止日军西进的脚步,耿继周决定攻打已经被日军占领的新民县城。12月15日,战斗打响,义勇军分四路向守敌展开激战,冲入城内与敌人巷战,此战虽然没能收复县城,但缴获了大量枪支和数千发子弹。12月30日,耿继周亲率义勇军在白旗堡(今新民市大红旗镇)歼灭日军多人,次日又偷袭了已被日军占领的白旗堡车站。1932年元旦这天,义勇军在白旗堡以南的莲花泡阻击日军,短兵相接,展开了义勇军抗战史上鲜有的近距离肉搏战,一时间刀光闪闪、杀声连天,激战三小时后,义勇军杀敌50余人。
耿继周等部义勇军频繁出击,多次打乱日军的军事部署,令日本侵略者坐立不安。恼羞成怒的日伪军于1932年1月中旬开始对辽西一带进行大规模“清剿”。耿继周率骑兵2000余人到新民北部与敌人周旋,先后在唐家窝堡、五台子、六家子等地打了几场伏击战,还夜袭巨流河日军驻地,和日伪军激战数十次。
在第四路军的战斗经历中,还有一次袭击大快车的传奇经历,是由高老梯、孙柱国、朱绍山(朱山字)等人组织进行的,记载于李连俊撰写的《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和司令耿继周》一文中:
1932年8月,他们得到日军官携带巨款将于旧历8月13日从沈阳北站乘快车送往锦州的情报后,派出十余义勇军,乔装旅客,尾随其后,同时登车跟踪,并选位置,看住日本军官和火车司机。火车开到白旗堡西绕阳河大桥时,事先埋伏在铁路两侧的义勇军突然向火车射击。司机看到桥头堆满石头,紧急刹车,藏在车厢里的义勇军一起动手,缴了日军武器,将装满钞票的几个大皮包扔下火车,人也随后下车。缴获的日军军款做了义勇军的军饷。
在日伪军的重重堵截下,耿继周率部开始长途游击作战,活动于辽西许多地方。1933年1月25日,耿继周在朝阳度过抗日以来第二个除夕之夜。他夜不能寐,赋《除夕感怀》一首:“……铁血头颅疆场碎,谁将只手挽狂澜?一息尚存决奋斗,岂容闻达与后援!”
这首诗表达了他要抗日到底的坚定决心,但后援不力,1933年5月初,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耿继周率部撤至丰宁,不久参加了冯玉祥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继续谋求抗日杀敌。1933年6月,耿继周被冯玉祥委任为抗日同盟军第三十五军中将军长。8月,随着冯玉祥被迫下野,耿继周部最终瓦解。1938年,原东北军将领何柱国出任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他了解到抗日老将耿继周生活困窘,遂委任其为第十战区少将高参。1946年耿继周退役,自谋生计,靠卖画为生,后客死南方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