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溥仪登基,小日本扶植伪满洲国(2)
关东军一锤定音:定“都”长春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日,日本人授意大汉奸于冲汉在沈阳成立“自治指导部”负责“建国”宣传,为“建国”大造舆论。这期间,于冲汉以“自治指导部”的名义发了很多伪造民意劝进的电文,据考证,“满洲国”字样最早就出在这些电文中。
溥仪到东北后,关东军加紧了筹建伪满洲国的步伐,急不可耐的召集了张景恵、熙恰、臧式毅等人开了一个“东北行政委员会会议”,美其名曰“共商建国大业”。实际上,“建国方案”早已被关东军安排好,这个伪行政委员会不过是个橡皮图章。经管如此,伪行政委员会还是召开了三次正是全体会议,这就是被人本报纸大肆宣传的“四巨头会议”。就在这“四巨头会议”上,确定了伪满洲国的“首都”、“国号”、“国旗”等。
在定“都”哪里的问题上人本人内部争论的很是激烈。
沈阳的日本人首先提出,沈阳历来是东北的经济政治中心未来的“首都”理所当然定在沈阳。大连的日本人则强调日本人在大连经营多年,政治基础十分巩固,作为“首都”当然大连合适。
长春的日本人认为,长春地处东北中心,“首都”当然要在“国家”的中心位置。哈尔滨的日本人也跟着凑热闹,嚷嚷着要定“都”哈尔滨。
各地的日本人吵成一团,最后关东军一锤定音:定“都”长春。
沈阳、大连、哈尔滨的日本人纷纷向关东军抗议。关东军,理都不理:你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最后被逼急了,才说出了定“都”长春的理由:将来关东军十要进攻苏联的,所以为了指挥方便,“首都”必须靠北。
实施也却如关东军所说,大连地处辽南,地偏,首先就得排除;哈尔滨太接近苏联,而且苏联在哈尔滨的势力深厚,如果定“都”哈尔滨,东北的抵抗势力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结合在一起,对日本威胁极大;而沈阳历经张作霖,**父子二十多年的经营,势力盘根错节,不利于日本人统治的稳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伪满洲国是一个新建的“国家”,不是清朝的复辟。沈阳是清朝的发祥地,三百年来一直作为清朝的陪都,如果满洲国首都定在沈阳,会给中国人和国际上一个印象,以为清朝复辟。这对于一心要将东北从中国分离出来,并且打算日后将东北并入日本版图的关东军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而长春就不同了,长春战略地位重要,地处东北中心地带,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满铁就经过长春,交通方便,在一个这里原本就是一个小城市,中国的抵抗势力薄弱,早年又和清朝没有什么贴别深的渊源,是定“都”的理想之地。
那么,为什么又把长春改为“新京”呢?
溥仪先当“执政”后当“皇帝”。
1932年3月1日下午,奉天代表冯涵清、吉林代表张燕卿,黑龙江代表赵忠仁、蒙古代表苏宝麟、呼伦贝尔代表凌升、哈尔宾特别区代表褒康等六人来到旅顺溥仪住所,递上一封恳请书,恳请溥仪出山就任伪满的“国家元首”—“执政”溥仪装模作样的一番推辞说,就任执政,兹事体大,不得如此仓促,本人才疏学浅,难堪大任等等。六人跪在地上言辞恳切的一再请求溥仪就任,溥仪对此“严词”拒绝。六人没有办法,只得悻悻离去。
3月4日,一个32人的请求团再次来到溥仪住所,请求溥仪就任执政。这些人高声宣称,此来是代表东北三千万老百姓的共同心愿,如果溥仪不答应,他们无法对三千万百姓交代,希望溥仪不要辜负民众的殷切希望。溥仪看戏演的差不多了,拿出了准备好的答词,表示愿意就任执政一年。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关东军事先安排好的,就连第一次表示拒绝的答词都是关东军写好后让溥仪念得。就这样,在旅顺被软禁三个多月的溥仪终于粉墨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