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4、溥仪登基,小日本扶植伪满洲国(2)

4、溥仪登基,小日本扶植伪满洲国(2)

日军见到东北三省的战火已熄,大势已定,于是就把伪治安维持会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其伪委员长是哈尔滨特别行政区的张景惠。其委员包括:奉天臧式毅、黑龙江马占山、吉林熙洽、呼伦贝尔凌升、哲里木盟齐王和热河的汤玉麟。独立宣言发出以后,日本加速了建立伪满洲国的步伐。欲正式抬出当时在旅顺的傀儡溥仪。

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五日,伪东北政府委员会发出伪满洲国建国通电,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奉天**、吉林长官公署、黑龙江**、热和**、哈尔滨特别区长官公署、呼伦贝尔都统公署、哲里木盟盟长公署、昭乌达公署、车索图公署均鉴。本会成立后,筹议东北各省区,及蒙古区域建设新国家等项。兹议定新国家之令为满洲国,元首称执政,年号大同,国旗用新五色旗,首都定长春。

一九三二年三月九日下午,溥仪就任“执政”被定在了原长春道尹衙门的一间教堂举行。这间教堂其实就是衙门里一间比较大的房子而已,早已破旧不堪。因为时间紧迫,也仅仅是稍微收拾了一下。3月的长春天气干燥,呼啸的大风交杂着赶在的泥沙打在窗户上啪啪作响,令人产生房子摇摇欲坠的感觉。

下午三时,典礼准时开始。

在音乐的伴奏下,出席典礼的伪行政委员会委员、蒙古王公、各省文武官员、各省民众代表、日本官员依序入场,这些人员入场坐定后,宣礼官宣布“执政”就职。

穿着西式燕尾服,头戴高礼帽的溥仪在侍从武官张海鹏以及礼官的伴随和引导下入场。之前,溥仪原准备传龙袍就职,但日本人再一次强调是新建的“国家”,不是清王朝的复辟,所以不能穿龙袍,起先溥仪很是抵触,但郑孝胥劝解说,与日本人作对没有好处,张作霖就是前车之鉴。听郑孝胥这么一说,溥仪吓得不敢在坚持。

溥仪进场后,在座的伪满官员、来宾全体起立像溥仪三鞠躬。溥仪也稍稍一欠身,算是回礼。行礼完毕,张景恵和臧式毅分别“代表”全东北的三千万民众捧着用黄绸缎包裹的伪满洲国“国玺”和“执政印”来到台,将其装交给溥仪,溥仪接过国玺后又交给张海鹏保管,然后走向一边。这个发放印玺的典礼酸水完了。礼毕后,等笑脸代溥仪宣布执政宣言,宣言总共不到百字,主旨很明显,就是宣布去掉“种族之见”、“民族之争”,将东北变成日本人的“王道乐土”。

典礼进行约三十分钟,即草草收场。

伪满“建国”的闹剧的最后一项群众庆贺大会,但东北民众根本不理会。张贴在长春城内外和电线杆上欢迎新“国家”的标语口号被人撕下来仍的到处都是。整个夜晚除了士兵放的烟花聊表些气氛外,整个街道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在东北的偏远地区,老百姓干脆拒绝悬挂伪满国旗。当日,日本驻东北各**举行庆祝晚会、受到邀请的各国领事无一人参加,令日本人尴尬不已。

一九三二年三月十日,刚刚成立的伪满洲国“**”,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伪国务**郑孝胥、各部**,主持会议的是伪**总务厅长、日本关东军部长驹井德三。在这次会议上驹井德三提出了要在长春建设一个让中国人羡慕的“新国家”的“新首都”。接着,他提出:有没有什么好名字呢?就这样开始向伪国务会议成员征求长春更名的意见。

一时间这些汉奸纷纷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新首都”名字。

时间已经晚了,第三题是你就没能就这个问题作出决定,驹井宣布“等下次会议在定”,就散会了。

四天以后,即一九三二年三月十四日下午,又在伪**召开了第四次伪国务会议。会议还是由驹井主持。驹井说:“首都”怎么更名,还是四天前留下的悬案,今天一定要解决。

在这次会议上,又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叫盛京”怎么样?驹井当时表示叫盛京是不行的,这不是清朝的复辟吗?我们建设的是一个“新国家”郑孝胥见大家意见相持不下,如果叫新京,据我所知“执政”阁下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所谓的执政就是溥仪。就这样,这次会议决定了长春更名为新京,第二天就以布告的形式向全世界发布。

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将“满洲国”改为“大满洲帝国”,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康德。一幕可笑的滑稽剧终于上演。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日本的扶植下,再次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的宝座,不过溥仪这次当皇帝,实在是一个儿皇帝。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