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9、一二八抗战,十九路军和蒋介石 (1)

9、一二八抗战,十九路军和蒋介石 (1)

9、一二八抗战,十九路军和蒋介石(1)

淞沪抗战,即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企图转移国际对中国东北的关注,同时,配合日军华北侵略,以寻求关内外中日战略缓冲,悍然在上海再造事端,挑起的一场中日大战。

十九路军,源自粤军军阀李济深。中原军阀混战结束,该部效忠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调防上海。当时的蒋光鼐、蔡廷锴分别为总指挥和军长。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十九路军发起攻击,“一·二八”淞沪抗战就此爆发。

1932年后,九一八事件扩大化。在对日交涉、坚守锦州、华北等问题上,不乏可见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明显强硬起来。

其时,蒋介石已经下野,如汪精卫、宋子文、何应钦等,对东北军触敌即溃的丑陋,表示强烈不满。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可以治理军阀。——西安事变后整肃、缩减东北军,军政朝野,无不称快。

八路军的三个师番号,115、120、129即来于被剥夺的原东北军番号。

淞沪一二八抗战的爆发。

1931年10月,日军侵略东北后企图转移国际关注,派出陆战队开赴上海以挤压中国,开始试探中国抵抗底线。

蒋介石即电上海市长张群,表示“俟其进攻,即行抵抗。”

上海、江浙是国民政府根本所在,逻辑上说,就算蒋介石是军阀,他也要保护自己的根本。

同时,上海、江浙是世界列强在远东利益的焦点区域。背后诸多列强,蒋介石同样也找不到畏战理由。

蒋介石第二次通电下野,在1931年12月中旬。

淞沪抗战爆发前,汪蒋认识到日本侵略在即,达成和解,同组新政府。

在去往南京的途中,才恢复权力的蒋介石即电令88师师长俞济时,命其速将该师两个德械山炮连,调赴上海归淞沪警备司令戴戟指挥。

只因为备战,把嫡系最精良、珍稀的部队和武器,调给十九路军的戴戟,这个命令现在看看,说蒋介石保存实力,排挤旁枝,也显荒唐。

查对、比较三个以上的民国年鉴,28日前后,蒋介石在南京主持临时中政会。

该会议推选了汪精卫为行政院长,孙科任立法院长,罗文干接任民国外长。同时,国民政府开始第一轮比较深层面的军令、政令改革和调整。

当然包括人事调整。——国内和国际时局的稳定,必然是军令、政令改革和调整的前提。

于此,当淞沪抗战忽然爆发,事件没有恶化之前,临时中政会,包括汪蒋的态度,均是“避免冲突”、“保全上海”。

于是,临时中政会制定了“积极抵抗,预备交涉”的应对策略。

上海当局也迅速在1月27日,查封了“上海市各界抗日救国委员会”。28日照会日方,对当时紧张局势做出妥协。

对这个妥协,日本政府和军方产生矛盾、分歧。尤其日本海军眼红陆军在东北的胜利,对日本政府的“上海”外交表示不满。

在未经日本政府允许下,日本海军第三外遣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少将私下对中国军、警下了最后通牒。

通牒下达不到十分钟,日军海军陆战队即以战斗姿态,出现在天通庵车站。——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也是这样玩着猥琐的时差。

日本当时职业军人素质,由此可见一斑。

随即,日军向正面驻防的十九路军一部发起攻击。必须肯定的是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以下到各师、团主官,在战前形势评估的会议上,都下了决心。

“不学东北军,死守上海,拼完为算”——群情汹涌,使得本来和何应钦密议协商十九路军前途的李济深、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等人,放弃了换防上海的意图。

同样是军阀,广东当年的军阀,尤显血气。

1月28日,在南京临时中政会决议当天的关头,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序幕拉开。

29日拂晓,吴淞要塞司令邓振铨急电南京,报告上海战事。

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得悉真相,深感震惊。蒋介石在当时日记记载了他当时的心情:“倭寇必欲再侵略我东南乎,我亦唯有决一死战而已”。

蒋委员长称谓的由来。

1月29日,中政会召开紧急会议。这是一次对中国后来全面抗战有深远影响的会议。会议细节不得而知,但是,会议有两个主要内容,在后来的淞沪抗战、全面抗战中,均有体现:

一,积极外交,坚决迁都。这是一种非常理性和成熟的弱国抗战大计。

在淞沪会战上,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为了表决不接受日方胁迫“作城下之盟”,做出了迁都洛阳的决议。

淞沪抗战事件结束后不久,国民政府制定了以持久战应变可能发生的中日全面战争,早早做了迁都重庆的预案。

正是迁都,避免被日方胁迫“作城下之盟”,才奠定了后来八年抗战的最坚实的基础。否则,中国可能就变成二战的法国了。

二,中政会议同时还议决组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推选蒋介石、冯玉祥、何应钦、朱培德、李宗仁为**,蒋介石、冯玉祥分为委员长和副委员长。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