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人人熟知的“蒋委员长”的由来。这个称呼,是当时和后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抗日领袖的称呼。
我们每一个人的长辈,只要参加过抗战的,他们当年都充满敬意地称呼过蒋介石。
中国当时军阀割据,政治势力更是多如牛毛,根本无法实现军令统一。军事委员会组建,为后来的抗战军令、政令统一打下了基础。
这个名单,其实在后来的八年抗战中,清晰可见。基本上抗战主力军都源自这五位当时中国军界**的武装。当然,冯玉祥很特殊。
没有军令的统一,后来的抗战只会走甲午中日战争的老路。甚至不如。
当然,这个临时中政会的29日紧急会议,还有比较重要的决议。
当日,蒋介石和杨永泰等幕僚,议定了应对时局的《对日交涉的原则与方法》,并且得到临时中政会认同。
《对日交涉的原则与方法》最根本的原则,即是“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
对日交涉公诸与国联和九国公约国,寻求美、英、德、法等列强同情和干涉。在不“不妨碍行政与领土完整”底线上,非公开和日本接触。
在文件通过,宣读文件时,蒋介石愤慨声称:
“如果超此限度,退让至不能忍受之防线时,即与之决战,虽至战败而亡,亦所不惜。”
这份文件,有心者可以自己查询查看。
无疑,这份文件被很多抗战史研读者,包括我在内,认为是蒋介石、国民政府明确对日坚决抗战的不妥协态度的标志。
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
随后,蒋介石得到军委会委员们空前的支持。在外交展开的同时,“积极抵抗”的军事部署和作战指导随即展开。
蒋介石以新成立的统一全国军令的军事委员会下达的最早命令,即是命令十九路军坚守上海,坚决抗战。
随后,电令87、88师在南京展开布防,以作坚决抗战的纵深防御。
此后,蒋介石还密电武汉,嘱咐驻军,以“守土卫国之天责为要”,警戒游弋于武汉、九江长江水面的日本军舰。
当日会后,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对淞沪事变宣言》。干脆利落地严正声明:
中国,将“为执行中国主权上应有之权利,不得不采取自卫手段,并对于日本武装军队之攻击,当继续严予抵抗”。
3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致电国联、《九国公约》签字国,开始对日本侵略进行“攻势”外交。蒋介石则放弃政务、外交,一门心思组织军事。
是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将士书》通电。这也是可以查阅的一份史料。
蒋介石在通电里,愤怒指责日寇是“悍然相逼,轰炸民房,掷弹街衢”。表彰、勉励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同胞惨遭蹂躏,国亡即在目前,凡有血气,宁能再忍。
我十九路军将士既起而为忠勇之自卫,我全军革命将士处此国亡种灭,患迫燃眉之际,皆应为国家争人格,为民族求生存,为革命尽责任,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以与此破坏和平、蔑弃信义之暴日相周旋”。
最后,蒋介石郑重声明:“今虽身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
——现在看来,这封电报,字字掷地有声!
不仅只是表态、说说。蒋介石在淞沪抗战期间,还屡屡奔波,致力抗战战略。
2月1日,蒋奔赴徐州,主持召开应变上海危机,商讨和部署可能恶化的全面抗战方略的军事委员会会议。
会上,蒋介石、李宗仁等认为淞沪抗战可能恶化成中日全面战争。
最后,这次会议通过了蒋介石及其幕僚的建议,在中日全面战争威胁下,全国划分为四大防卫区(即后来的战区)。任命**、蒋介石(兼)、何应钦、陈济棠分任第一、二、三、四防卫区司令官。
军委会对防区规定,各司令长官除酌留部队绥靖地方外,均应将防区内兵力集结,以便对日寇之侵略进行抵抗。
——负责热河的**最先违规,后来率领东北军一哄而散,向南逃窜,全国舆论一片唾弃、喊杀。
当然,冯玉祥那些挂着国军番号的军阀部队大批大批逃窜、投敌,另说。
除却防区,军委会向川湘黔赣鄂陕豫等各省实力军阀,下达了调动兵力,预做抗战预备队的电令。为保证命令,蒋介石也亲自下达同样命令。
川湘黔赣鄂陕豫抽调兵力,充当抗战总预备队,在1932年淞沪会战紧要关头,并没有实现。各地军阀各自忙于内战,争夺土地,仅少数军阀通电相应。
这年2月,**率部发起赣州战役。江西、福建一带,国共处于激战。
徐州召开的军委会会议上,蒋介石还驳斥少数将领担忧,决定派出空军参战。
——在今天我们很难看到当年淞沪抗战,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的中国空军英雄的事迹。
2月上旬,日军海军陆战队限于兵力,在十九路军浴血抵抗下,攻击几无建树。于是,日军陆军和海军达成协议,日军陆军开始调兵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