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22、一寸山河一寸血--你不知道的“一 二八”抗战(2)

22、一寸山河一寸血--你不知道的“一 二八”抗战(2)

第5军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屡次挫败日军的猛烈攻势,当然也为蒋介石的复出捞到了不少政治资本。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当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6日兼参谋本部参谋**。

但毋庸置疑,“一。二八”抗战期间,蒋介石增援十九路军派兵严重不足,存在着畏首畏尾、消极抗战的问题。

1932年2月25日,蒋介石电令十九路军:“第二次决战之期,约在艳(29日)东(1日)各日,我军后方援队,全已运来前线,其他非到鱼(6日)日不能参加战斗。务望于此数日内,尽量节省前线兵力,抽调部队厚集各地区预备队约在总兵力二分之一以上之数,方得应战裕如,不致临时竭厥。”(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

蒋介石的这一电令表明,他准备向上海派出援兵,援兵的实际到达时间基本与电令吻合。但他一直没有坚决、迅速、大规模地派兵,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蒋介石处理事变时,采取“一边抵抗、一边交涉”的方针,既然企望于通过和谈解决,在具体的做法中就有消极抗战的一面。在一个多月的战争中,国民党政府向上海派的部队数量有限,援助速度和数量远不如日本,军政部甚至曾对各部队通令:“十九路军有三师十六团,无须援兵,尽可支持。各军将士非得军政部集合而自由行动者,虽意出爱国,亦须受抗命处分。”因此,当时驻无锡、苏州一带的上官云相,驻浙江的戴岳一旅,以及在杭州、赣东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约60个师的兵力,都按兵不动,坐视十九路军苦斗,不予支援。(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回忆》)

十九路军血战月余、后继乏力时,自然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十分气愤,称其为“真所谓极人类历史上‘寡廉鲜耻’之尤!”

消极抗战最大的危害是,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抗战初期和中期,数次在阻击战中获胜,特别是在庙行反击战中获得大胜,本应乘胜追击,将日军赶下海去;但正是囿于蒋介石强调的所谓“政治影响”,致使守军不能乘胜追歼日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机失去,坐等日军恢复元气后再来进攻,从而使“一。二八”抗战总是落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从各种历史事实看,对于“一。二八”期间的蒋介石,既不能像台湾传统史书那样,因个人崇拜而评价过高,也不能像大陆传统史书那样,受过去“左”的影响,不愿提国民党的抗战贡献而评价过低。

蒋介石顾虑什么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国民党派出近百万大军,陆海空精锐尽出;而“一。二八”抗战时显得十分小气,援兵不多,甚至不如日军。两次淞沪会战反差何以如此之大?

从蒋介石电文和日记中可以解析他在“一。二八”抗战中的心态。蒋曾过于担心中日之间的军力悬殊。“九一八”发生不久,他就在1931年10月7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唯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默察熟虑,无可恃也。而余所恃者在我一己之良心与人格,以及革命精神与主义而已。是故余志已决,如果倭寇逼我政府至于绝境,迫我民族至无独立生存之余地,则成败利钝自不暇顾,只有挺然奋起,与之决一死战,恃我一己之牺牲,以表示我国家之人格,以发扬民族之精神。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