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二八”淞沪抗战,**军两个德械师,曾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
第五军在这次战役中,计官长阵亡八十三名,受伤二百四十二名,失踪二十六名;士兵阵亡一千五百三十三名,受伤二千八百九十七名,失踪五百九十九名:合共五千三百八十名。因特于军中组织一个抚恤委员会,以司死难烈士家属的抚恤事宜。关于烈士的遗骸,国民党政府在南京**陵园附近的灵谷寺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安葬“一二八”事变之役阵亡烈士遗骸一百二十八人,第十九路军居其七十,我第五军及宪兵团居其五十八,以隐示“一二八”的血痕,并使“一二八”阵亡烈士所代表的精神永垂不朽。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各立一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但在1937年南京失陷后就被日军毁坏了。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粤系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率“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垂名宇内;国民政府之“**军”则饱受“不抵抗”的责难。蔡、蒋二位将军,亦在晚年回忆文章中,抨击当局“阻挠十九路军抗战”、“按兵不动,坐视不援”、“克扣军饷与截留捐款”……
曾亲率**军第八十八师,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俞济时将军,其晚年回忆录,对世人谈论此役,只知“第十九路军”,不知**军,仍耿耿于怀。在回忆录中,俞将军说道:
“‘一二八’淞沪战役,固由第十九路军……首先迎敌,但第五军所属之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亦于战火爆发数日内,由杭州、南京,星夜赶赴战场加入战斗,且亘淞沪战役,第五军均担任重点方面之左翼军任务,惟当时报纸及舆论只报道第十九路军第十九军之英勇事迹,各方慰劳亦偏向第十九军,此盖与第十九路军刻意宣传有关。”
俞将军的回忆,与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的说法,高度吻合。据张晚年回忆:“蒋(介石)是二月初由洛阳到浦口,我去迎接他,就表示我的意见:‘我们**的部队必须参加淞沪战斗才好,如果现在没有别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蒋说:‘很好。’马上关照军政部长何应钦,即调动散驻京沪、京杭两线上的第八十七、第八十八两师合成为第五军,命我率领参战。”这两个师,其前身系国民政府警卫第一、第二师,以近卫精锐,调入淞沪战场,当然不能说是“按兵不动,坐视不援”。
张治中还提到,作为第五军军长,2月25日,他接到了军政部的命令,“第五军着归蒋总指挥光鼐指挥”。俞济时也提到,作为第八十八师师长,2月13日,他也接到了蒋介石的电报,命他“对蒋总指挥(光鼐)命令绝对服从。”如此部署战场指挥系统,所谓“阻挠十九路军抗战”,自然也无从谈起。
至于“克扣军饷与截留捐款”,则有两重关键背景,被刻意略过不提。其一,第十九路军在渊源上与粤系政客陈铭枢关系最近,1931年宁粤冲突,蒋介石下野,陈铭枢进退失据,此乃该军客居外省、断绝军饷数月之久的真实原因,与抗战并无丝毫关系。其二,“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之财政,实已濒临破产边缘。除日军掠夺外,最重要的原因,即各省军阀截留税收。如此危局下,各界致第十九路军捐款,除补足该军欠饷外,余款纳入国库,乃情理中事。另据蒋光鼐自述,第十九路军稍后主政福建,亦续操截留税收之故伎,使**极为头疼。
“**军”打日本为何要隐形
南京国民政府刻意让这支**军“隐形”,只宣传第十九路军
不过,俞济时将军所谓“当时报纸及舆论只报道第十九路军第十九军之英勇事迹,各方慰劳亦偏向第十九军”,其原因乃是“第十九路军刻意宣传”,并不准确。实际上,刻意让舆论报道突出第十九路军者,乃是蒋介石本人。2月13日,蒋曾有一道意味深长的电报,发给第五军军长及两师长:
“抗日为民族存亡之所关,绝非个人或某一部队之荣辱问题。我前方将士,应彻底明了此义,故第十九路军之荣誉,即为我国民革命军全体之荣誉,绝无彼此荣辱之分。此次第五军加入战线,为敌人之所畏忌,且必为反动派之所诬蔑,苟能始终以第十九军名义抗战,更足以表现我国民革命军战斗力之强大。生死且与共之,况于荣辱乎?望以此义,切实晓谕第五军各将士,务与我第十九路军团结奋斗,任何牺牲均所不惜,以完成革命军之使命为要。”
当时,各方反蒋舆论,正一致指责刚结束下野回归**的蒋介石,说他“看着第十九路军打光,按兵不救”。蒋把手中的近卫精锐,投入了淞沪战场,却低调不做宣传,反要求他们“始终以第十九军名义抗战”——事实上,日军直到第五军参战整整一周之后,才从俘虏口中得知,自己正在与**军的精锐部队血战,舆论也才渐有关于第五军之报道,可见当日保密工作之严——蒋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呢?
对此,近代史学者黄自进教授,有极精确的论述如下:
“蒋介石之不愿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无疑的反映出他不愿将事件扩大的基本态度。他派直系部队参战,是为了不要让日本的侵略得逞;但无意宣扬,无非是希望将双方的冲突地方化。他之所以不愿用**军的番号,彰显出他不愿提升冲突层次的苦心。这种小心翼翼面面俱到的做法,在在反映出国民政府处境之难为。”
可以想见,一个**财政正面临破产困境的国家,自不愿、亦不能与日本全面开战,故控制冲突使之“地方化”,以换取备战的喘息之机,就成了当局唯一的选择。让**军在战场上“隐形”,开动宣传机器,全力宣传十九路军,无疑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1932年3月24日,日军参谋本部借《支那时局报》,公布了此役双方的伤亡。中方死伤约9000余人,日方死伤2363人。其中,以**军第八十八师伤亡最为惨烈,估计死伤3300余人,全师存活者为350人。日方该数据当有水分,按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的说法,该师受伤军官146名,阵亡军官66名,伤亡士兵则占到了全师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