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日军侵华战争》记述的“一·二八事变”
七在上海策动“一·二八事变”
王辅【中国】
【出自《日军侵华战争》】1990
(一)日军在上海之兵力
(二)在京、沪地区之国民党军队
(三)事变的引起
(四)敌第一次向上海增兵
(五)敌陆、海军在指挥关系上之矛盾
(六)南京政府的抗日与剿共方针
(七)第9师团的进攻被击退
(八)敌第二次向上海增兵与组成上海派遣军
(九)敌在上海西北之七丫口登陆,发动迂回进攻
(十)国民党军队撤向上海以西地区
(十一)敌第14师团到达上海
(十二)裕仁天皇对其陆、海军之敕语
(十三)尹奉吉——**民族之光
(十四)上海停战及停战协定
按当时日军内部的说法:满洲是日本陆军的势力范围,华中、华南则是日本海军的势力范围。
日军在上海租界内的陆战队,随着我国军事形势的变化而增减,平时为1个大队约600人。1927年春,北伐军到达上海前后,日军陆战队骤然增至4300人,当北伐军于9月间到达徐州、郑州一线地区时,日军陆战队开始回撤。至1928年6月以后,恢复正常人数。但在“九·一八事变”后的10月,又向上海增加了1个中队。1932年1月,上海形势紧张时,又增派来两个大队,使日军陆战队在上海的总人数达到1800人左右。“一·二八事变”后,又增派来4个大队。
(一)日军在上海之兵力
此时日本在华的海军,为第1和第2遣外舰队。长江流域及长江口以南的沿海,由盐泽幸一少将的第1遣外舰队担任巡逻警戒;青岛地区以南沿海及以北之海域,则由津田静枝少将的第2遣外舰队负责。其在上海地区的部队为:
第1遣外舰队司令长官盐泽幸一少将
第15驱逐队驱逐舰4艘轻巡洋舰“大井”(1月23日至上海)
第22驱逐队驱逐舰4艘轻巡洋舰“夕张”
第23驱逐队驱逐舰4艘
第30驱逐队驱逐舰4艘轻巡洋舰“天龙”
旗舰“安宅”
水上飞机母舰“能登吕”搭载水上飞机6架(1月24日至上海)
以上舰只及其辅助船分布于长江口以南沿海,另外炮舰则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及长沙地区。
海军陆战队指挥官鲛岛具重大佐
第1大队大队长铃木光信少佐辖第1、2、3中队共720人
第2大队大队长多田野佐七郎大尉辖4、5中队共457人
第3大队大队长高桥一松少佐辖第6、7中队共468人
(二)在京、沪地区之国民党军队
“一·二八事变”前,我国在京沪铁路沿线驻有蔡廷锴的19路军,分驻于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昆山、上海,担任对京、沪铁路、上海市以及这一带长江南岸的警备。驻于上海的为区寿年的第78师两个旅,其155旅部署在上海外围南部的南市、龙华、漕河泾,西部的虹桥、吴家巷、北新泾、华漕、真如;其156旅部署在上海市以北、黄浦江以西的大场镇、唐桥、江湾镇、张庙、吴淞地区。
担任首都警备的国民党军第87师、88师驻于南京外围各地。“一·二八事变”后于2月14日以这两个师和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编成了由张治中将军指挥的第5军,并从2月16日开始,加入了上海以北的蕴藻滨一带和长江南岸之宝山、月浦、罗泾、浏河、七丫口地区作战。
第19路军是从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0师的基础上组成,曾参加过多次作战,素以富有革命性与勇战而闻名。这次,该军在上海作战中,打退了敌人向北火车站的进攻,与第5军击溃了敌3次增援部队。历战1个多月之后,敌被迫于3月3日主动提出停止战斗,进行和谈的要求。
当时19路军及第5军之编成为:
第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一并指挥第5军)
军长蔡廷锴
参谋长黄强
第60师师长沈光汉
第119旅旅长刘占雄
第120旅旅长邓志才
第61师师长毛维寿
第121旅旅长张厉
第122旅旅长张炎
第78师师长区寿年
第155旅旅长黄固
第156旅旅长翁照垣
第5军军长张治中
参谋长祝绍周
第87师师长张治中(兼)
副师长王敬久
第259旅旅长孙元良
第261旅旅长宋希濂
独立第20旅旅长伍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