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山海关战事(2)
山海关早在1900年遭到八国联军入侵后,就已不再是中国军队的纯粹防区了。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辛丑条约》尚未废除,山海关仍驻有多国部队,其中日本军队驻扎的营盘距山海关城仅有2公里。“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加紧向山海关渗透,加强了驻扎在山海关南门外的火车站的日本守备队的军事力量,让日本有名的落合大将的儿子、与东北军不少将领都比较熟悉的落合正次郎,出任秦榆守备队队长。日本关东军占领锦州后,一路侵犯到榆关城东门外,在山海关东北1公里的威远城至吴家岭一线,即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抵御奉军的主要阵地安营扎寨。那一带的地势略高于山海关所依的长城,驻扎那里的日本关东军居高临下,虎视眈眈,足以给山海关城区的防御造成极大的威胁。这样,山海关城,即临榆县城的南门和东门都在日本军队的严密监视之下,驻守山海关的中国军队只能在北门和西门可以自由出入。此外,山海关车站设有伪满洲国非法设立的所谓“海关”、“铁路办事处”及“警察分驻所”等敌伪机构,山海关城区还有不少做刺探情报工作的日、韩侨民,中国军队的一切军事行动很难瞒过敌人的耳目。
3“榆关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进一步有计划、有步骤入侵的预定行动。日本侵略者深知,占领了山海关,就打开了入侵中国华北地区的门户。为了尽快侵占山海关这个军事要塞,使山海关变成他们侵略华北的桥头堡,他们对镇守山海关的中国军队软硬兼施,采取了先拉后打的态度和策略。日军占领锦州后,驻扎在山海关车站的日本秦榆守备队队长落合正次郎,开始秉承上级旨意,频频与和他早就相识的何柱国将军接触,笼络“日中亲善”的情感。1932年11月间,日本关东军开始向沈阳至山海关的北宁铁路(即京奉铁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后用此称)沿线大举调动部队,在皇姑屯至山海关间的各个车站分驻重兵,并派第八师团开抵锦州,做入侵山海关的军事准备。与此同时,落合正次郎开始以取缔东北抗日义勇军和确保“满洲国”安全为借口,以提供足够的军饷,帮助何柱国拿下热河,实行独立自治,继而进取天津、北平为诱饵,要求何柱国创立一个包括滦东和热河全省(原热河特别区,1928年改设为热河省,辖今河北东北部、辽宁西部,及内蒙古赤峰市一带,省会设在承德市)在内的缓冲区,切断令日本关东军极为头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关内中国军队的联系(当时中国军队和民众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援助主要通过山海关等关口)。这实际是在想让何柱国走上卖国求荣的“汉奸”道路。何柱国见日军欲侵占山海关和滦东地区,以及整个热河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意识到山海关的战事步步逼近,一面与落合正次郎虚与委蛇,一面迅速向坐镇北平的国民政府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将军报告,建议从速准备应变。
日本军方见做何柱国的“策反”工作迟迟难见成效,开始有预谋地进行军事挑衅,以逼迫中国驻山海关的守军就范。12月8日晚上,进驻锦州的日军第八师团的一列铁路铁甲车,以追击东北抗日义勇军为借口,顺北宁铁路线开到山海关车站东端的长城缺口,并悍然向山海关城**击炮弹有38发之多。山海关城里顿时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数处民房被毁。被炮火惊骇的居民到处躲避,人人自危,均深深地预感到遭受侵略的灾难即将降临。
炮击事件发生后,中国军队没有立即还以颜色,而是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
何柱国将军出面与日军进行交涉,日方非但不认错,反诬中国军队首先开枪射击,并且恶人先告状,致电驻日内瓦的国际联盟,提出了三项无理要求,一是事出误会,由中国军事当局用书面向日军道歉;二是“满洲国”警察有驻扎榆关之权;三是驻榆关之日本守备队行动,当地中国军队应予以保护。对日军这种惯用的卑劣伎俩,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面前一筹莫展的国联奉行的仍然是绥靖政策,而国民党把持的南京政府依旧一味妥协退让,这无疑助长了日军对山海关的侵略势焰。此后,日本关东军一面逼迫中国守军“道歉”,一面又陆续调兵遣将,把3000余名步兵和40多门野炮、重炮分布在石河桥东、南门外及城东二里甸、威远城一带,另有3列铁甲车和20多辆坦克停在南水关城墙缺口及车站、石河大桥一带。驻旅顺的日本津田第二舰队也派10余艘驱逐舰,分别停泊在山海关、秦皇岛海域,进行**。至1932年12月底,日本进攻山海关的陆、海、空军集结完毕,只待寻找可乘之机。
这时,日军仍想兵不血刃,拿下山海关这个军事重地。他们派落合正次郎同何柱国将军进行了最后一次密谈。
在密谈时,落合正次郎告诉何柱国,日本方面已制定了供何柱国和中国驻山海关守军选择的两个方案,一是由关东军直接采取行动,占领并封锁山海关及长城各口;二是由何柱国出面缓冲,立即在滦东和热河地区建立独立自治区。落合正次郎当即言明,若是何柱国同意后一个方案,日方立即送给何柱国本人200万日元,何柱国率领的军队全部饷械另由日方供给;若是何柱国不同意这一方案,日方只能采取直接行动,届时不但要占领山海关及长城各口,如有必要,即使进取北平、天津也无所顾惜。最后,落合正次郎用中国的古语“识时务者为俊杰”,劝何柱国不要错失良机,否则将与东北军同归于尽,后悔莫及。他一再申明,这是他奉命与何柱国进行的最后一次交涉,何去何从,让何柱国当机立断。
这无疑是等于向中国军方镇守山海关的最高将领下了最后通牒。
在敌方的威胁、利诱面前,已经升任五十七军军长的何柱国将军,当即没有严辞拒绝,假托“独立自治”之事容稍待数日再作答复,立即启程,星夜赶往北平向**汇报紧急态势。
**在得知日军即将动手入侵山海关和滦东,以及热河全境后,连续几天在北平主持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最后以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的名义作出应急部署:商震率领六十二军火速开往滦河沿线,援助五十七军守住山海关和滦东地区(后转赴迁安县境的长城要隘——冷口);宋哲元率领二十九军迅即开赴迁安县境的另一个长城主要关口——喜峰口设防;王以哲军开赴古北口;万福麟军推进到抚宁县境的界岭口以北地区。同时命令,何柱国率领的五十七军继续负责正面迎敌,将主力部队布置在山地较多的**至界岭口一线设置防阵,第九旅仍肩负防卫山海关地区的重任。第九旅的部署是:六二七团驻山海关城西红瓦店、七星寨一带,六二五团驻山海关城西五里台、孟家店、角山寺一带,六二六团依然留驻守山海关城,分别部署在西南水门、南门、东南角楼、天下第一关以北至东罗城北门、北翼城和西关等城防阵地。当时,五十七军制定的作战计划是,九旅各团尽力阻击进攻山海关之敌,若日军攻势太猛,山海关防线难守,在何柱国将军精心构置的“第二长城”——布置有大批主力部队的**至界岭口一线与敌人展开决战,务求获胜。
何柱国急急赴北平一去无回,中国军队抵御日军入侵关内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即,驻山海关的日军迫不及待地发动了“榆关事变”,挑起了侵占山海关的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