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鲜为人知的战斗:1933年长城抗战始末
又一年的9。3抗战胜利纪念日就要到了。回顾那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我们的先辈历经无数次的战斗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除了这些彪炳史册的大型战役,巍巍长城脚下还曾发生过一场鲜为人知的战斗——长城抗战。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抢占我东三省后,即谋进一步侵占华北,不断向南进逼。
1933年元月1日,日本关东军向山海关发动进攻,东北军何柱国部奋勇抵抗,长城抗战由此开始。
1933年3月初,日军攻陷热河,进逼长城各口。南京国民政府此时正调动大军,准备在南方各省发动第五次“剿共”战争。迫于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舆论压力,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仅派拥有三师之众的**军第17军匆匆驰援华北前线,受命防御古北口一线阵地。
郑洞国时任第17军2师4旅旅长。第2师由北伐时第1军3师、14师组编而成,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战斗力很强的一支部队。
第25师师长关麟征(左二)、第2师师长黄杰(左一)、第2师4旅旅长郑洞国(左四)等第17军将领在古北口考察地形。(此图片由台湾秦风先生提供)
3月12日,第2师由河南洛阳千里迢迢赶到前线。担任前卫旅旅长的郑洞国,在距古北口以南三十余华里的军部所在地石匣镇匆匆领受了作战任务,未及休息就率领部队以急行军速度赶往第一线南天门阵地。
凌晨4时前,郑洞国率部赶到了南天门,接替了先期到达的该军第25师的防务。第25师已与兵力、火力均占优势的日军第8师团及骑兵第3旅团恶战三昼夜,毙伤日军两千余人,自己也付出了伤亡四千余人的惨重代价,连师长关麟征也在近战中负重伤,部队亟待休整。
郑洞国一接管阵地,便督率官兵整修工事,准备大战。当时古北口地区尚为冰雪覆盖,加之阵地上多半是岩石,工具又匮乏,构筑工事极为困难,事实上部队也只能凭借祖先留下来的古老长城,以血肉之躯来抵御装备精良的日寇进攻。
日军原以为正面与之作战的是东北军,遭到第17军猛烈杀伤后,方知遇到强劲对手,不敢大意,此时正忙于增派援军,调整部署,战场相对沉寂,敌我不时有小规模交火。郑洞国常于夜间派别动队渗透到敌人后方,袭击日军小部队,破坏敌人道路,多次切断敌补给线,令日军大为头痛。
第17军官兵向日军高地冲杀,此照片引自华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简明图志》。
4月20日夜,由第2师6旅负责防守的南天门左翼险要制高点八道楼子却被日军偷袭得手,该旅多次组织反攻无效。
次日,郑洞国受命指挥第4旅8团和第6旅11团继续反攻。在八道楼子以东五百米外光秃秃的山坳上,部队强攻整日。由于既无地形隐蔽,又缺乏炮火支持,从天明到日落,一批批勇敢的官兵们冲上去,又都相继倒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下,郑洞国五内俱焚。他考虑到这样硬攻牺牲太大,经请示上级,只好忍痛将部队撤了下来。
4月23日晨7时,日军利用八道楼子瞰射之利,向第4旅驻守的南天门阵地**之重要据点四二一高地发动大规模猛攻。敌人的飞机、大炮、战车一起出动,先以密集炮火覆盖我军阵地,继以步兵群一波接一波地向我阵地冲锋。
我军官兵虽然缺乏对日作战经验,却都久经战阵,官兵们镇定地伏在工事中不动,待敌人接近我阵地前沿三四十米处,突然集中轻重火力猛扫,打得敌人人仰马翻,死伤枕藉。日军士兵受武士道精神毒害,且训练有素,作战顽强,一批被打倒了,另一批又嚎叫着涌上来,几度冲上我军阵地,双方展开激烈肉搏。郑洞国果断命令预备队出击,才将敌人击退。
这样从早到晚,我军一共击退了日军四次大规模的进攻,阵地前横七竖八地躺着不少敌人溃退时来不及拖走的尸体。我军也伤亡了三百余官兵。
长城抗战期间,华北妇女界代表来到喜峰口前线慰问英勇抗日的第29军官兵。图为四名妇女手持第29军战士的大刀合影。该军赵登禹部,曾以大刀队夜袭日军,令日军闻风丧胆。(此照片由台湾秦风先生提供)
激战中,我军因火炮少,性能亦差,常常发射三发炮弹才能命中目标。但这里一发炮弹刚刚出膛,马上招来敌人排炮轰击,只好频频更换火炮位置,不敢集中放列射击。更可恨的是敌人的飞机,从早到晚在我军头上轰炸,造成很大伤亡。一些士兵愤极,就用肩膀扛着轻机枪向俯冲扫射的敌机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