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晨6时,日军再度发动全线猛攻,敌我鏖战竟日。第6旅阵地于当日下午一度被突破,黄杰师长急命师补充团增援,才将阵地稳定下来。25日,日军以猛烈炮火向我军实施报复性轰击,从晨至晚,终日不绝。
经连日血战,第2师各部伤亡重大,部队疲惫不堪,遂奉命撤下休整,阵地由第17军83师接防。
此后,日军持续发动猛攻,第83师与敌鏖战数日,伤亡重大,不得不于28日放弃南天门阵地,退守后方预备阵地。
这时,日军已攻占冷口及以东各口,多伦又告失守,战局对中国军队日渐不利。
5月10日晨,日军再次猛攻第83师阵地。次日天还未亮,日军孤注一掷,出动五六千兵力在战车掩护下发动大规模夜袭,敌我混战一团。天明后,日军更以飞机、大炮助战,增派兵力持续猛攻。第83师伤亡惨重,全线崩溃,师长刘戡愤而自戕未遂。
这时第2师正奉命开往后方整补。10日夜间,郑洞国率第4旅已行至密云,忽接十万火急命令,要第2师火速回援。已在北平休整的第25师也接到增援命令。
广东女子师范的师生们,自费购买了大批钢盔、腰带和大刀,慰问第29军的将士们。(此照片由台湾秦风先生提供)
郑洞国立即率领部队掉头跑步向南天门方向疾进。次日上午,第4旅刚刚到达前线,喘息未定,日军就出动四五千兵力,在飞机、大炮、战车的掩护下发动猛攻。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穿着土黄色军服的鬼子,一**地向我军阵地涌来,阵地上瞬时枪炮声大作,火光四溅。
郑洞国身边只有不到两千疲惫不堪的官兵,且未及构筑工事,在日军疯狂进攻下,各处阵地频频告急。他意识到战斗已到生死关头,唯有与敌人拼命才能稳住局面,于是脱去外衣,只穿着**,提着手枪,带着身边仅有的一个特务排,亲自赶往枪炮声最密集的阵地上,往复指挥督战。战士们见旅长亲自上阵,士气大振,纷纷跃出工事,呐喊着向日军反冲锋,双方展开激烈肉搏。血战至黄昏,后续部队赶到,阵地才稳定下来。
此后敌我全线一连恶战三天,第17军各师伤亡巨大,于5月15日奉命撤下休整,由第26军担任九松山预备阵地防御。
古北口一役,第17军与日军鏖战两月余,毙伤敌五千余人,自己也付出了伤亡八九千人的沉重代价,是当时长城抗战作战时间最长、战事最激烈的地方。郑洞国也由此成为最早参加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国民党军队将领之一。
第17军撤退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我军阵亡官兵的遗骸掩埋在长城脚下。最集中的一处,在古北口镇西南,当地百姓称为“肉丘坟”,那里埋葬着五百余位壮烈殉国的抗日官兵。
1987年夏,郑洞国将军(右)与当年参加长城抗战的老战友覃异之凭吊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1987年夏,郑洞国与原第17军25师149团团长覃异之再次来到古北口旧战地,凭吊了这座已被当地人民政府修缮了的抗日烈士合葬墓,追忆往事,思念战友,两位老人感慨万端!现在,这座抗日烈士墓,已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受到精心保护,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祭拜,英烈们可以含笑九泉了。
本文摘编自《铁血儒将郑洞国:中国抗日名将郑洞国图传》
本文历史照片全部为这部著作的插图。
本文来源:团结出版社文化频道作者:郑建邦,胡耀平
责任编辑:安梁_NN2061
http://news。163。com/18/0830/10/DQEVLN9V000187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