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长城抗战中的郑洞国将军
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郑洞国将军在古北口南天门阵地留影。
1933年初,日军悍然进犯长城各口,长城抗战爆发。任**军第17军少将旅长的郑洞国,率部星夜赶往古北口前线,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殊死鏖战两月余。1月27日是郑洞国将军逝世28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表示怀念。
1933年3月12日,古老的长城脚下炮声隆隆,国民**军第2师第4旅全体官兵披星戴月,增援到达距离古北口以南约三十华里的石匣镇。虽然已是初春季节,但滞留了一冬的寒气仍在华北大地久久不愿散去,刚过而立之年的少将旅长郑洞国顾不上片刻休息,直奔军部领受任务。借着微弱灯光,第17军军长徐庭瑶紧紧握了握郑洞国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前线的情况很紧张,第25师已经打残了,有情报说日军正向古北口增兵,估计不久日本人的进攻将更为猛烈,现在命令你部即刻出发,务于天亮前接防第25师的阵地。”郑洞国晚年忆及往事,依稀记得“军长讲完,作战参谋又扼要介绍了一下前线敌我态势,以及作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走出军部,已是凌晨1时许了”。
燕赵烽烟起,**军北上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强调,必须切断抗日义勇军的补给通道,“经略热河,使其名实具备归入满洲国领域”,同时“确保长城重要关门的控制,调整对华北方面的战备”。热河省**汤玉麟乃奉系元老,曾派代表参加“伪满”建国会议,别说天高皇帝远的南京**,就连顶头上司——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亦拿他没有办法。日军压迫关内,蒋介石秉承“一·二八”淞沪抗战指导原则,继续执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方针,建议**早日解决汤玉麟,威胁山海关方面日军,使之不敢进窥北平、天津,同时打算抽调**军六个师北上增援。
1933年1月,**预料热河战事在所难免,商请蒋介石“亲自莅临北平主持”,并邀**军及晋军开进热河东部。2月下旬,热河朝阳、北票、开鲁等地先后失陷,蒋介石忙于部署第四次“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决定先抽调第2、第25师北上应付,第32、第44、第83师做好输送准备。南京政府动用的这几个师中,第2、第25、第83师属于**嫡系部队,其中又以第2师最为精锐,该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征时期的党军第1旅,各级军官多为黄埔军校毕业,师长黄杰和旅长郑洞国、罗奇等人均是黄埔一期“天子门生”。
接到动员令,黄杰立即召集官兵举行誓师大会,“本师已奉到委员长的命令,即将离开潼关北上参加对日军作战,这是我们全师弟兄报国的最好机会,为保卫国家而牺牲,是我们军人最大的光荣,也是中华男儿的神圣职责”。郑洞国心里高兴极了:“那几年间部队几乎天天忙于打内战,同胞间彼此残杀,我们都有一种厌倦心理,现在总算有了一个机会,可以为国家效命疆场,尽军人的守土之责,大家的心情不由得为之振奋。”
**军三万余人陆续开拔,蒋介石又调配骑兵、炮兵、防空小炮等特种单位协同跟进,全部交由第17军军长徐庭瑶统辖。令人遗憾的是,**始终下不了剪除汤玉麟的决心,没等**军全部到位,日军骑兵第8联队一部于3月8日轻易占领承德。消息传开,舆论为之哗然,**引咎辞职,南京明令何应钦兼代执行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职权,统一指挥**军、东北军、西北军布防长城沿线。此时,郑洞国第4旅正行进在顺义县境内,“在通往密云的道路上,不时有些东北军的溃兵稀稀拉拉地撤下来,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前线的一些情况,我求战心切,命令部队一再加快行军速度”。
驰援古北口,扬长避短挫敌锋
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之间的长城重要关口,历来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日军占领承德,疯狂西进追击。3月8日,北平军分会急令**军第25师防守古北口,该师不久前刚由第4师补充旅扩编而成,武器装备一般,除迫击炮外,山、野炮一应全无。日军火力猛烈,第25师拼死不退,第149团团长王润波阵亡,师长关麟征亲率师部特务连冲锋反击,身上多次负伤,后送北平协和医院调养,师长职务交由副师长杜聿明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