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8、长城抗战中国守军奋勇还击 长城古北口毙敌2000余人

8、长城抗战中国守军奋勇还击 长城古北口毙敌2000余人

8、长城抗战中国守军奋勇还击长城古北口毙敌2000余人

来源:东方卫报作者:戴六华肖姗

导读:1933年1月,已经占领东北的日军开始侵犯长城沿线,北平、天津危在旦夕。中国守军奋勇还击,长城抗战爆发。

周末的玄武湖游人如织,梁洲上树木繁茂,绿草如茵。一块叙事碑静静地立在树荫下,碑文详细讲述了这里曾经存在过的一座纪念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四方碑亭”的来龙去脉。6月14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和3名小记者一起,在江苏行政学院教授、南京中华民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抗战胜利之火传递南京全媒体行动”史学顾问李继锋的带领下,寻访了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

毙敌2000余人,猛击日军嚣张气焰

构筑起“精神的长城”

共同抵御外敌

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在四棵郁郁葱葱的松柏之间,寻访一行人找到了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如今这里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在斑驳的树影中,依稀可见当年的历史痕迹。

1933年1月,已经占领东北的日军开始侵犯长城沿线,北平、天津危在旦夕。中国守军奋勇还击,长城抗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十七军军长的徐庭瑶将军主动请缨,率部奔赴长城古北口。古北口是**长城上的重要隘口,位于密云县城东北百余里的燕山山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3月10日,徐庭瑶部官兵投入战斗,战事一直持续到5月19日。官兵们凭借血肉之躯与劣势装备,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阵亡五千四百余人,伤万余人。敌亦被毙2000余人,狠狠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古北口一役也被称为“激战之中激战”。

“十七军部队损失惨重,开始撤退。在一个山头上,有一小支部队负责断后,掩护大部队撤退。日军伤亡百余人才攻上山头。一看,原来在山头上进行顽强抵抗的中国士兵只有7位。”李继锋告诉小记者们,中国士兵的气节和壮勇令敌方惊叹,七勇士壮烈殉国之后,日军将他们下葬后竖碑。

“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发生在这段时期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被称之为局部抗战,长城抗战是局部抗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当时中国军队有25万多人参加,十七军的许多军官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抗日将领,如当时还是团长的戴安澜等。”李继锋介绍说,1933年3月至5月,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包括晋军、东北军、西北军、**军等,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共同抗击侵华日军进攻。我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长城沿线最终失守,南京政府不得不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双方正式停战。

“长城抗战有着特殊的意义。长城是我国农耕时代抵御外来侵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屏障,但在现代战争中,单靠城墙的巍峨是挡不住外来侵略的,这就需要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军队,更重要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李继锋说,只有当中国人民凝聚起强大的民族精神,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团结一心,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就是当时所强调的,要构筑起牢不可破的‘精神的长城’,而这也是重温抗战历史的意义所在。”

“四方碑亭”刻有近百名营长以上阵亡军官名单

1935年5月,由于徐庭瑶的倡议,在玄武湖梁洲建造了“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四方碑亭”)。据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徐庭瑶将军》一**载,“陆军第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外面有亭,碑亭四面有墙,墙上有门。碑身正面镌刻有徐将军亲自手书的碑文,碑文约有一千八百字,全文介绍了十七军长城抗战之惨烈。背面则镌刻着十七军在长城抗战中殉国的近百名营长以上军官的名单,“以垂永远”!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