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一役,……要多可歌可泣之处,其中尤以七勇士之事迹为著。此项消息,乃塘沽协定后自北平日使馆传出者,当非讹诈。先是廿五师奉命向南天门转进时,有某团士兵七人,守一山头,被敌层层包围冲锋五六次,均未得突围而出,遂由七人发誓同死该处,敌军不知虚实,以一连兵力来攻,该七人弹不虚发,沉着应战,卒将敌军一连消灭殆尽,敌军大哗。复以一连来攻,时该七人枪弹已绝,遂逐一就义,已去其六。及至日军某少队长带领士兵卅余人,搜索前进迨到达岭时,仅剩余之上等兵代理班长一人,且受重伤,突起,以一手榴弹向敌军掷去,敌军不察,自少队长以下因几全队阵亡,我负伤之上等兵,遂亦以剩刀自杀。其后日军敬其神勇,于该处建一极雄壮坚固之墓,代为收葬,题为‘支那七勇士之墓’。并闻日军第八师团之高级军官,皆曾亲往祭奠。”⑦
《政治月刊》1934年第4期,其中提到,七勇士事迹的源头,是日本使馆
日本侵略者践踏我国土,残害我国人民,无数热血勇士驰骋沙场,英勇顽强,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寇先进的飞机大炮,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的钢铁长城,用铁血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1976年,台湾电影导演张彻根据当年七勇士的事迹,拍摄制作了电影《八道楼子》,影片讲述1933年日本鬼子占领东三省之后企图突破长城进入华北时,在古北口附近一个叫“八道楼子”的地方,遇到国军将士奋勇抵抗的故事,7名国军官兵将两万日军阻住了5昼夜,最后7名国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全片在台湾拍摄外景和战争大场面,港台10余位动作明星参加演出,台湾著名的武术指导谢兴、陈信一担任动作设计,并得到当时台湾军方的全力支持,为此曾出动上千军队和飞机大炮协助电影拍摄。
电影《八道楼子》海报
如今,当年日本鬼子立的木碑早就荡然无存,2005年古北口村民自发树立的“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纪念碑高3。54米,用最坚硬的承德特产“神州蓝”花岗岩制成,由承德实验中学长城科考队队员、古北口村村委会出资修建。
古北口七勇士纪念碑
这块碑是2005年8月15日立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立碑人有意选择这一天,以示抗战胜利。
纪念碑碑文
碑刻全文如下:
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侵华日军关东军西羲一第八师团进犯古北口,我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一零七师在滦平县青石梁予以截击。三月八日,日军又向我古北口大关继之炮筒子沟口进犯,我第六军团一一二师浴血抗击;3月10日晨,我十七军二十五师急赴古北口前线,守古北口城及两侧,师指挥部设于北门坡小老爷庙,所部一四五团占龙王峪口,即与敌展开激战。七十三旅旅长杜聿明命一四五团在指挥部与龙王峪口之间的“帽山”上派驻由七名战士组成的观察哨,随时向师指挥部报告战况。三月十二日下午二时许,师指挥部被敌机炸毁,前线失去指挥和支援,致全线后撤。部队撤至“帽山”山下时,被占领“将军楼”的日军发现。日军即用重炮轰击,并调来飞机反复轰炸和扫射,我伤亡惨重。此时,大批日军从北山涌来。我七名战士立即奋勇阻击,掩护部队撤退。“帽山”前后,硝烟滚滚,遮天蔽日。硝烟散尽时,日军发现“帽山”顶仍有人抵抗,即调重兵围攻,进攻数次均被打退。遂先以五架飞机助战,后又调十门大炮狂轰,均未果。日军无奈,只好空炮步兵联合进攻,致我三名战士阵亡。弹尽,战士们用石块、刺刀、枪管与敌拼杀,直至壮烈殉国。日军原以为山上至少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到山顶一看,惊诧至极。遂将英雄遗骸背下山安葬,并在墓前立一高约一百八十厘米、宽约十八厘米的木质墓碑,上书:“支那七勇士の墓”。在场日军列队鞠躬致敬。此役,七勇士共毙敌一百六十余,伤敌二百余,计一个整编营,创抗战史上罕见之战例。七勇士虽未留下姓名,然其体现的“长城精神”民族气概将万古长存。
古北口离休教师白天撰文
河北承德实验中学长城科考队指导教师李焕强镌刻
古北口村村民委员会暨长城科考队六名队员出资敬立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七勇士,虽未留下姓名,可他们的民族魂留在了古北口大地上,留在了中华大地上,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七勇士用年轻的热血,铸造了中华民族长城的伟大精神,为后人矗立了一座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英雄主义丰碑!
注释:
①《黄绍竑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P244。
②《黄馆长季陆先生访黄杰将军录音》。收录于《长城战役》,(台)国史馆史料处/编纂,1980,P321。
③杜聿明、郑洞国、覃异之,《古北口抗战纪要》,收录于《文史资料选辑第4卷第14辑》。
④刘玉章,《古北口战役——第三次负伤》。收录于《长城战役》,(台)国史馆史料处/编纂,1980,P404—405。
⑤梁恺/口述、李久泮/笔记,《关雨公与第五十二军》,(台)《传记文学》第三十七卷第五期。
⑥梁恺,《第二十五师古北口作战》,收录于《长城战役》,(台)国史馆史料处/编纂,1980,P333。
⑦《华北各战役之回顾》,《政治月刊》1934年第4期,P35。
⑧米高梅为七勇士拍摄电影一事,见:梁恺,《关雨公与第五十二军》及张绪滋《战乱余生——伞兵司令张绪滋回忆录》相关章节。据云,该电影的中文译名是《中国七勇士》,但笔者未能查找到该片的相关英文资料。
⑨《军队教育之目的及服从命令遵守纪律》,《黄埔》,1935年第5期。
⑩《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一至六月份),(台)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4,P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