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14、喜峰口战役:大刀痛饮日寇血

14、喜峰口战役:大刀痛饮日寇血

14、喜峰口战役:大刀痛饮日寇血

文/图晚报特派记者邵群峰来源:商丘网—京九晚报

喜峰口长城

**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

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三省128万平方公里国土在4个月内全部沦陷于日本**的铁蹄之下。同“田中奏折”设想的步骤一样,“征服满蒙”只是“征服支那”的第一步。1933年年初,日寇为实现其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首先把侵略魔爪伸向东北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冀东。长城遂成为国人抵御日寇的滩头阵地。

喜峰口是**长城重要的军事关隘,也是北疆和东北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惨烈异常的长城抗战中,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激战,始终屹立不倒。由爱国将领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等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抱着“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决心,浴血奋战,殊死抗争,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二十九军挥舞的大刀不仅令日军闻风丧胆,而且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喜峰口之战,对骄横狂妄的日寇给予了沉重打击,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站在喜峰口的山峦之上,曾经的长城关隘已沉入水底。驻足凝望,碧波荡漾的湖面尽头与远处的山峰已连为一体,烟波升腾之处,那场令人心潮澎湃的战斗仿佛灯塔一样缓缓浮出水面……

日寇铁蹄犯长城

1932年年底,已在中国东北站稳脚跟的日寇,迈出了全面侵华的第二步。

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接着用武力将其占领。外敌入侵,国人反击,山海关保卫战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2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和侵华日军发布了侵略热河的军事命令和军事调遣。“尽快向建昌附近至其以南一线挺进;并应不失时机以一部确保界岭口、冷口、喜峰口等长城重要关口,掩护军主力的侧翼;而后以主力占领承德及古北古。”

面对逼近长城、威胁平津乃至整个华北的日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将北方各派系军队组成8个军团,在长城一线布防。共辖3个师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防务,军长宋哲元令三十七师冯治安部防守城岭子、喜峰口、潘家口一带。

喜峰口长城位于现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和唐山市迁西县的交界处,是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长城的隘口,是北平与热河的交通咽喉,占据高地,易守难攻,群峰矗立,险要天成,自古为幽燕屏障。当年,曹操正是从这里出关,如神兵天降直扑辽东,一举歼灭乌桓。喜峰口东侧老婆山控扼喜峰口镇及孩儿岭咽喉要道,西侧松亭山高地连接摩天岭,直抵潘家口滦河防线,平津安危均系此一线。

从山西阳泉开赴长城时,二十九军兵力只有两万多人,而且装备极差,使用的步枪不仅样式陈旧,数量不够,许多还配不上刺刀。但在宋哲元的率领下,这支军队以保国杀敌为己任,士气旺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宋哲元沿袭了西北军的老传统,为每个士兵配备了一把锋利的大刀。

开赴前线之时,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誓言。

1933年3月9日子夜,喜峰口再一次成为兵马集结之地。

一〇九旅旅长赵登禹奉师长冯治安之命,派王长海二一七团为先头部队,星夜赶赴喜峰口接防。当先头部队到达喜峰口时,发现阵地已被日军第十四混成旅占领。

9日正午,王长海团及赵登禹所率大部队陆续抵达喜峰口。不料,在立足未稳之际,便遭到日军炮击。

大刀嗜血喜峰口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