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承德市党史办研究室副调研员张丽华介绍,喜峰口战役中,日军以飞机、大炮、坦克等先进武器为主,二十九军的武器则主要为大刀和步枪,异常简陋。敌军不仅武器先进,而且占据喜峰口东北高地最高点以及长城以北高地,二十九军几乎无计可施。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前敌总指挥的赵登禹决定扬长避短,利用夜战、近战、奔袭战的优势,绕攻敌人,并挑选500名士兵组成大刀敢死队。
当地一位叫“宋贵生”的村民对老婆山和它周围的地形了如指掌。他告诉赵登禹,自己知道一条隐秘小路,可直接绕到老婆山北坡的白台子。
赵登禹闻言,大喜过望。3月9日深夜,北风呼啸,小雪飞舞,腿伤未愈的赵登禹率部进发,500名大刀敢死队队员分成左右两路,像两把利箭刺向喜峰口日军的背后。
欲至白台子,必经蔡家峪。10日凌晨时分,赵登禹一部到达蔡家峪,但他们并没有马上行动。待至凌晨2时许,两支部队先后到达目的地。500名大刀队员像猛虎一样扑进敌营,刀起头落,血光满地,500多名正在熟睡的日本兵在二十九军的刀口下做了无头之鬼。
神兵天降,大多数日本兵在睡梦中根本来不及还击,便被砍杀。短兵相接,日军不辨虚实,一时间溃不成军。在回撤的路上,大刀队又将沿途狼洞子、黑山嘴儿和南、北杖子等处宿营的敌人,用大刀砍杀殆尽。
为了重创日军,3月11日夜,二十九军又组织了对敌第二次夜袭。这次共出动了4个团的兵力,砍死、砍伤敌人3000多名,烧毁敌人军车200余辆,缴获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机枪36挺、飞机1架,还有日军御赐军旗、地图、摄像机等。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不少日本兵半夜被惊醒:“大刀队来了,快跑呀!”
深夜被砍头,孰能不胆破?此后,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时,脖子总要戴上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
恼羞成怒的日军开始了疯狂反扑。敌我双方在喜峰口一带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二十九军将领之一王治邦曾回忆说:“有一次,敌军集中炮火轰击我阵地,炮弹暴雨般倾泻而来。不久,我军战壕多被炸平,上百名战士牺牲,有的战士被活埋于战壕内。”
抗战雄师威名扬
喜峰口战役整整持续了7个昼夜。
从3月9日到15日,日军多次强攻,伤亡达5000人,但攻占喜峰口的企图终未得逞,不得不暂时后撤。
喜峰口一役战败,日本国内哗然,各大报刊登了这一消息,称此役“使日本皇军遭到奇耻大辱”。日本《朝日新闻》哀叹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喜峰口战役是自“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受到的中国人最顽强的抵抗。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挽回了热河抗战中中国军队溃败所蒙受的耻辱。从此,二十九军作为抗日雄师名扬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抗战初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偶像。
中国军队在喜峰口重创日军的消息使全国人心为之一振。捷报传开,举国振奋。报纸上登出这样的诗歌:“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当时年仅23岁的麦新,作为一个战地记者目睹了战士的英勇,激情难掩的他连夜谱出了激昂的《大刀进行曲》,以歌颂在长城附近刀杀日军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的《大刀进行曲》就像抗日的号令,从此响彻华夏。
胜利只是暂时的。日军若想进攻华北,长城是必须逾越的屏障。
3月16日,日军改向罗文峪进攻,意在包抄喜峰口之左侧背,实行战略上的突破。经过3天激战,二十九军刘汝明部基本粉碎了日军的企图。战斗一直持续到3月24日,遭遇顽强抵抗的日军只好向平泉方向溃退。
4月初,日军卷土重来。这次,日军改变战略,从长城防线右侧第二十三军防守的冷口攻入。至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孤立无援,我方阵地被毁殆尽。13日,二十九军只好奉何应钦之命,放弃喜峰口,“忍泪撤退”。
5月17日,唐山沦陷。5月31日,国民政府与日方签订《塘沽协定》,长城抗战宣告失败,华北门户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