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星斗之下,也不忘抚摸横在桌上的宝剑。</p>
这是说他读书努力之余,从没懈怠过兵法武艺。</p>
虽然说的有些夸张。</p>
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p>
从来都是读书人的终极浪漫!</p>
朝堂诸公只觉得这句还不错。</p>
三句放在一起,勉强合格了。</p>
起码把志向已经说的差不多了。</p>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p>
接下来一句。</p>
立刻让整首词的格调上升几个级别!</p>
上至丹陛,中到诸公,下至文武百官。</p>
甚至粗通文墨,或是大字不识的宫人、守卫等。</p>
无不为之动容!</p>
只因听冯一博沉声念颂了最后一句!</p>
“封侯非我意,唯愿海波平!”</p>
这本是一首戚继光的言志诗,被冯一博稍加改动。</p>
借此抒发自己人在都中,心忧江南沿海。</p>
想要祛除倭寇的决心,</p>
还有不求功名利禄,唯愿海疆平息的志向。</p>
前面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触及灵魂!</p>
让人心折!</p>
只此句一处,就能让人心潮澎湃!</p>
满朝诸公、文武百官、宫人、守卫,都投来异样的目光。</p>
这目光里有崇拜,有震撼,还有羞惭……</p>
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p>
不论你会不会写诗,也都能听出一首诗的好坏!</p>
若都是屎尿屁,怎么也听不出诗意来!</p>
如这首诗。</p>
只要受到过一点忠君报国思想的熏陶。</p>
都能听出其中情怀。</p>
就连刚刚还想着对他落井下石之人。</p>
此时都不禁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p>
甚至审视起自己。</p>
是不是被红尘所迷,忘记了报国初心。</p>
“好一个‘封侯非我意,唯愿海波平’!”</p>
景顺帝自也被其所感,听得都差点起身。</p>
好在他久居高位,自有城府。</p>
虽心潮澎湃,却也只是双手紧握龙椅两侧把手。</p>
捏的两条龙形把手上,都是他的汉渍。</p>
他长长的舒了口气,似乎整个人都挺拔了三分。</p>
赞叹道:“怪不得江南传颂,说冯爱卿堪比稼轩!”</p>
“原来竟不仅能带兵剿倭,就连诗才也不差稼轩分毫!”</p>
“圣上过奖了!”</p>
景顺帝一连串的夸奖,让冯一博有些惭愧。</p>
他很少做文抄公。</p>
今日也不是一时兴起才吟诵出来。</p>
而是早有准备。</p>
他必须要留诗一首,才能坐实“堪比稼轩”的美名。</p>
以此让人记得,他是个文臣!</p>
否则将来被人混为武官,可就没处说理去。</p>
此时他又谦虚道:“臣其实没有什么诗才,有的不过是拳拳报国之心!”</p>
“冯爱卿的报国之志,皆在此诗中了!”</p>
景顺帝点头,随后招手对身边宫人低语几声。</p>
宫人走到张松越身边,附耳说了几句。</p>
只见张松越和景顺帝对视一下,轻轻点头。</p>
景顺帝收到信号,又对宫人点头。</p>
一连串操作之后,宫人当即宣布道:</p>
“圣上有命!擢翰林院编修冯渊为翰林院侍讲,钦差巡江南倭寇及练兵事!”</p>
原来景顺帝临时决定。</p>
把原计划外派差事官升一级,升为翰林院修撰的奖励。</p>
又提了一格。</p>
直接官升两级,成了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讲。</p>
冯一博连忙谢恩:“臣冯渊谢圣上隆恩,此去定不负圣上所托,一扫东海倭寇,还江南一个清明!”</p>
</p>
景顺帝还没从心潮澎湃中过劲,闻言鼓励道:</p>
“若这趟差事做的好,回来定然还有重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