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一百一十四章 论海禁?

第一百一十四章 论海禁?

大魏对外开放的口岸,有十三处之多。</p>

有港口的地方,就有水师护持。</p>

也有市舶司负责收取关税。</p>

原本大魏开国初期,关税直入国库。</p>

是九边军饷的重要来源之一。</p>

可近些年,关税却是越来越少。</p>

已从初期的数百万两,降至现在的几万两。</p>

甚至去年只有两万两。</p>

眼看就要跌破万字大关。</p>

说起来,确实有些鸡肋了。</p>

所以有人提出禁海,景顺帝的第一反应。</p>

并不是反对。</p>

而是,在认真考虑可行性。</p>

大魏的船出关不收税。</p>

只有带着货物回来的商船,才被苛以重税。</p>

而且,皇商除外。</p>

皇帝借着搜罗海外奇珍异宝的名义,派支领内帑银子的皇商去海外经营。</p>

借以填充内帑。</p>

为皇帝办事,自然是不用缴税的。</p>

薛家二房以前做的,就是这样的差事。</p>

太祖的时候尚好,当时人人都遵守规则。</p>

但慢慢的,就开始有很多勋贵有样学样。</p>

皇室可以派人出去寻找奇珍异宝。</p>

勋贵自然也该为此出力才是啊!</p>

于是真正守法经商的,缴纳了重税。</p>

而同样出海的权贵,却都找了借口避税。</p>

慢慢的,普通海商渐渐消失。</p>

要么,是心灰意冷。</p>

最终发现,还是买房买地最为保险。</p>

要么,为了避免不正当竞争,干脆留在海外经营。</p>

人和钱回来,货不回来了。</p>

要么,懂事的投靠勋贵。</p>

让他们坐吃红利,对外可报其名头。</p>

总之,盆满钵满的很多。</p>

只有海关的税,越来越少。</p>

少到,有些市舶司,还要朝廷贴钱养着那些官员。</p>

“禁绝海上,禁绝海上……”</p>

景顺帝喃喃的重复了两遍,又沉吟了片刻,道:</p>

“再往细里说说。”</p>

白家锦显然有备而来,闻言拿出一份奏疏。</p>

宫人上前接过,递给景顺帝。</p>

“臣是闽越人,家乡也是深受倭患侵扰,又无冯郎中那样的能人坐镇。”</p>

“所以臣左思右想,欲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这才有了这个想法。”</p>

白家锦铺垫几句,才进入正题。</p>

“臣觉得倭寇之所以横行,是因为海上有太多私人,不在朝廷掌控之下。”</p>

“正是这些人勾通外夷,使得海外倭人垂涎我天朝上国。”</p>

白家锦这个突破点选的很好。</p>

因为这是很多士大夫的普遍看法。</p>

愚昧无知,且自我感觉良好。</p>

朝堂不少没有参与海外生意的,都是这么想的。</p>

“而且众多海商将我朝产出卖与海外,所得不过金银,与民无益,与国无益。”</p>

</p>

“只会让民间桑蚕渐多,而稻米越少!”</p>

这次是清谈的路数。</p>

白家锦的话,深得一些自诩清流之人的心。</p>

“若是朝廷能严禁出海,民心祛除浮躁而开始思安。”</p>

“长此以往,自会海晏河清,倭寇之忧尽无!”</p>

白家锦显然代表某方的利益。</p>

他刚说完,就有十几人出列,纷纷附议。</p>

景顺帝见状,也不置可否。</p>

而是看向张松越,问道:“老师觉得呢?”</p>

张松越自然不想回答这个问题。</p>

因为不管禁还是不禁。</p>

对他来说,都不讨好。</p>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