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一百九十六章 御前奏对,深入描绘

第一百九十六章 御前奏对,深入描绘

关于归附之后的事,冯一博早在奏疏上作了详细阐述。</p>

东海国从名义上归属大魏,从此成为大魏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但,归附是归附。</p>

却不代表要放弃一切。</p>

冯一博的奏疏和东海国国书里,都写明了附加的请求。</p>

或者说,就是归附的前提条件。</p>

这些条件之中,最为核心的一点。</p>

就是不会如一般州府一样,任由朝廷派人治理和驻军。</p>

东海国请求以类似羁縻州的方式,成为大魏边地中的一员。</p>

所谓羁縻州,多是在边疆地区,因民族不同、风俗迥异,或是一些其他原由。</p>

中原王朝对所在区域采取的一种,“以夷制夷”的治理方式。</p>

换句话说可能更好理解。</p>

就是任用当地首领,充任世袭土官。</p>

说白了,就是要求保留自治权利,并且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p>

其实这事也很好理解。</p>

说到底,人家披荆斩棘,创下偌大家业。</p>

又发动战争,打下了大大一片地盘。</p>

任谁也不会凭白就交出来吧?</p>

能来归附,就已经体现其心中大义。</p>

提出一些要求,自然也无可厚非。</p>

这在大魏君臣看来,完全都在情理之中。</p>

至于献土的时候。</p>

是黑龙王亲来都中觐见,还是遣使过来献国书。</p>

又或者现在这样,让冯渊这个大魏之臣代为传递。</p>

也都只是可有可无,最多是锦上添花的小事。</p>

景顺帝也只是为了转移一下话题,才随口一问。</p>

当然,之前听了冯一博让黑龙王建国的事,现在景顺帝隐隐有些怀疑。</p>

不是怀疑其他,而是怀疑为了让东海国归附,冯渊是不是无所不用其极?</p>

若说他先答应黑龙王可以自治,以诱其归附。</p>

再劝其立东海国,以全大魏之大义。</p>

这好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p>

甚至,景顺帝觉得,这才更符合冯渊所表现出来的一贯行事。</p>

但就算真是如此,这也不仅不是冯渊的错处,反而是他的才干了。</p>

如果真像自己想的那样,那岂非是说明,献土之事很可能就是从无到有。</p>

被冯一博以极强的个人能力,一力促成的?</p>

当然,冯一博没说,景顺帝也不会问。</p>

因为无论怎么样,东海国能来献土归附。</p>

对大魏,对景顺帝而言,都已经是极大的好事。</p>

不论这些是不是冯渊的手段,功劳也都已经是他的了。</p>

至于能力,只要自己知道他是个真能任事的就好。</p>

早晚有他发挥的空间!</p>

虽然,冯一博是一甲探花,又屡立奇功。</p>

但之前,景顺帝对冯一博也只是有些印象罢了。</p>

大致上,知他是个敢于任事的。</p>

当然,主要也是因为江南剿倭只涉及武事,再加上冯一博又只身前往海外招抚。</p>

所以景顺帝对他的认知,一直仅限于“敢”字。</p>

而如今,有了献土归附之事。</p>

景顺帝对冯一博的看法,就有了极大的转变。</p>

那就是,认可了冯一博的能力。</p>

皇帝日理万机,很多事情都不会往心里去。</p>

尤其是一些小人物,根本来不及,也必要记住。</p>

只有得到他认可和赏识的,才算是真的“简在帝心”。</p>

此前的冯一博,只能说“勉强算”。</p>

而现在的冯一博,就已经“非常是”了。</p>

再加上,献土归附这样的事,让景顺帝极为欣喜。</p>

所以也算是谈兴大发。</p>

此时,他听了冯一博对黑龙王的一番述说。</p>

完全符合自己心中所想的,一个白手起家的江湖草莽形象。</p>

这让景顺帝不由生出几分古怪的认同感来。</p>

“这倒也是。”</p>

景顺帝先点了点头,又不由叹道:</p>

“想来他能有今日成就,也是因缘际会。”</p>

冯一博一听这句感慨,就知道黑龙王的形象初步立住了。</p>

但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p>

他还需要继续,继续把这个形象深入描绘。</p>

直到让景顺帝对黑龙王自以为了解,才算是大功告成。</p>

“圣上所言极是!”</p>

冯一博笑着接过话茬,继续讲道:</p>

“这位黑龙王流落海外,一直勉强做强人度日。”</p>

“但他不甘就此虚度一生,又不忍,也不敢袭扰我大魏子民。”</p>

又说在海上做强人,又说不劫掠大魏子民。</p>

这话说的就有点前后矛盾。</p>

不明就里的,只会以为打劫的都是海外商船。</p>

景顺帝虽久居宫中,但每日接收的信息量,是普通人的无数倍。</p>

哪里那么容易就蒙混过去的?</p>

不过,他也只当冯一博是为其遮掩,做强人时候的劫掠之事。</p>

这样的事在皇帝看来,都不算是什么大错。</p>

因此自也不会拆穿,还笑吟吟的继续听着。</p>

“于是他才想到,带着和他一样流落海外的乡邻,四处寻觅倭寇老巢。”</p>

“如此既能攫取足够利益,又能伸张正义,为沿海百姓报仇雪恨,还能以此获得足够的名声。”</p>

这就是冯一博为黑龙王编织的出身。</p>

还有从无到有,发家起势力的过往。</p>

听到冯一博最后加重语气,提到了名声。</p>

景顺帝自以为听懂了,便点头道:</p>

“这样正面的名声传出,沿海百姓定然景从了吧?”</p>

在他想来,历朝历代想要成大事的,都要先有个好名声。</p>

就如张角、刘备等人,就是依靠名声起势。</p>

饱读史书的景顺帝,甚至觉得黑龙王走对第一步的关键,不是剿倭。</p>

而是有了名声。</p>

冯一博一听景顺帝接茬,立刻瞪大眼睛作惊讶状。</p>

一脸都是不可思议的道:</p>

“臣当初听闻这事,只感慨他的义举,可圣上从未去过东南,却对形势发展了若指掌,推测的丝毫不差!”</p>

一个马屁拍了过去不说,冯一博还顺势表现出有些泄气的模样。</p>

景顺帝都差点着了他的道,只觉他是听了自己的话。</p>

有些自愧不如。</p>

等反应过来,这是个马屁的时候。</p>

心中涌出的自得,已经让他爽完了。</p>

不管怎么说,景顺帝心中确实舒坦了。</p>

因此不禁失笑道:“爱卿倒是谦虚。”</p>

马屁露了痕迹,冯一博还光棍的最硬起来:</p>

“臣当时确实没想到。”</p>

这话恰到好处的变相承认了。</p>

没错,自己就是在拍马屁。</p>

爽都爽完了,是不是拍马屁也没那么重要。</p>

景顺帝轻笑着摇了摇头。</p>

冯一博见他不语,又继续说道:</p>

“随着黑龙王的名声越来越大,手下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付倭寇也是越来越得心应手。”</p>

“当然,初期他和倭寇作战,真的是九死一生。”</p>

说到这里,冯一博不由昂首,道:</p>

“这一点,臣也是深有体会!”</p>

“和黑龙王能聊到一处,也是因为臣当初受皇命,到江南对付倭寇,在百姓中留了些薄名。”</p>

这话乍一听是自谦,但眼前说的人却一脸自傲。</p>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