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你若是着急,你就先走,我一个人在后面走,没事的。”雪雁说着这话时,怀中正小心翼翼的抱着一件薄胎瓷,因怕不小心碰到了那精细的物件,所以她慢慢的走在了黛玉的身后。
黛玉手里拿着一本册子,册子上面用清丽的小字不知道是记了一些什么,听到雪雁这样说,她笑着回答道:“雪雁,我不急的,不能把你一个人扔下,咱两人要走一起走。”
现在黛玉身体比以前好了,走路也比从前快了一些,但是因为雪雁抱着一件薄胎瓷走的不快,于是黛玉还是在前方缓缓的走着,不曾把雪雁丢下。
前一段时间,黛玉在书房里浏览到了一本关于瓷器的书籍,她惊讶是怎样精湛的工艺,才能把普通的瓷土变成一件美轮美奂的精致瓷器。
黛玉想着瓷器“始于土,成于火,瓷比玉,宁碎不折”,一件薄胎瓷从瓷土到成器,这其中一定经历了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就是对这个过程的追寻,让黛玉对瓷器有了极大的兴趣。
大明成化年间,中国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官宦人家以拥有精工巧制的瓷器为荣。
林如海虽然不崇尚奢华,但是对精灵剔透的瓷器却十分青睐,林府中大大小小的瓷器不下数百样。
所以这几天里,黛玉和雪雁主仆两人,将林府上下所有的瓷器都重新考察了一个遍。
黛玉把家中每样瓷器的质地,样式,画风都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并挑了几个质量特别上乘的,放到了自己房里,以便闲时仔仔细细的端详观看。
看到女儿有了新的喜好,林如海特地从外面给她买了几件市面上质地最好的薄胎瓷。
世人皆云,薄胎瓷之美——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得了这几件瓷器,黛玉十分高兴,一直在灯下看到了亥时,还未曾入睡。
如梦如幻的薄胎瓷,既绚丽又通透。
能工巧匠们在薄瓷上勾勒出山川河海,人物花鸟,此刻那件瓷器,在灯光下晕染出了动人心魄的瑰丽色彩。
玉石一样的瓷器上绘制的人间山水,似冰玉,似浮云。
这样暖的山水如今在瓷器之中见着了,怎不让人心中赞叹。
晶莹剔透的薄胎瓷仿佛将灯光也吸引过来,灯光揉在了小小的瓷器里,黛玉看着那灯下的山河,心里悠然而生一种甜甜的喜悦滋味。
雪雁将床铺好,回头看看黛玉的脸儿,再看看那瓷器,一时间有些恍然,只觉得那如玉的容颜被莹润的瓷器映衬的更加美丽。
雪雁不想惊扰到这美好的图景,但是又想让黛玉早些休息,于是她轻声轻语道:“姑娘你都看了这么久了,明天再看吧,过了亥时就不好睡了。”
黛玉却好似没听见她的话,答非所问的说道:“雪雁,你看这瓷器上的山水人物,像不像曾经熟悉的故人,那两句“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用来形容瓷器是不是太美了。”
雪雁道:“姑娘,我不懂诗,但是你这刚才说的这两句,我听来心里却是暖暖的。”
黛玉恋恋不舍地轻放下那件薄胎瓷,走到妆台边,雪雁帮她摘下了头顶的珠花。
黛玉说道:“所谓良工出美物,改日我画技过关了,就好好的做一件瓷器给你看看。”
雪雁听了这话,心里当姑娘和她开玩笑罢了:“做瓷器应该很难的。”
其实就连黛玉本身,也觉得制瓷这事情是在开玩笑,但是她的确有着那样美好的愿望。
黛玉道:“你想着它难,它就难了,你想着它不难,也许就成了。”
书房里各种书籍都有,但黛玉并不贪多,她只着重制瓷和行医这两个种类的书籍,两者齐头并进,并没有顾了这个,就荒废了另一个。
她心性十分聪明,又有现成的师父阿砚来教她,前阵子她拟了方子,熬的药膳,一家人喝了都说身体舒畅,很是不错呢。
黛玉又道:“如今我现在只学这两样,第一样医理是学给家人的,想着以后,家人有什么头疼脑热的我能给看看,第二样是学给我自己的,就是制瓷那一样,是我打心里喜欢的。”
雪雁琢磨黛玉的两番话,偏偏头,似懂非懂,再想问时,发现黛玉已经歪身睡着了。
第二日清晨,还是清冷的天气,彩月一早起,就看见林如海带着小厮东升,风风火火出门去了。
彩月私下里向别的小厮一打听,说是两人去接为黛玉新请的教习先生去了,彩月心里纳闷:不知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还要亲自出门去接。
待过了一会儿,和雪雁两人在厨房里碰到,彩月又问雪雁,“姑娘昨晚睡的可好。”
雪雁如实答道:“姑娘这几日里,睡的都很好。”
彩月:“老爷夫人想着姑娘颖慧,想着给她寻一好的师父,不知道请了个什么样的,今早上出门去接了,这时还未回。”
雪雁:“原是姑娘自在惯了,万一是个不好的先生,姑娘还不得不开心几天。”
彩月道:“一会我再打发人近前去问问。”
雪雁:“那就谢谢彩月姐姐了,如果有消息先告诉我就好。”
彩月自然明白,两人分开计较不迟。
却说那教书先生是谁?
原来是唐寅听闻林如海为黛玉谋划一位教书先生,就和师父沈周说了黛玉如何聪颖,如何好学,沈周当下慨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