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红楼聊斋]不一样的唐伯虎 > 第74章 薄瓷

第74章 薄瓷

得到沈周应允,唐寅拟了书信一封,寄给林如海,说明此事,接到唐寅来信,惊的林如海直说不敢当。

沈周此时已是画坛领袖,林如海家中就藏着好几幅沈周的画,都被他视若珍宝一样,从未献于人前。

林如海难免不安:“沈先生这样的人物,给小女当教习实在太过屈才。”

唐寅回信中言道:“林叔父不必过谦,我师不拘于此。”

林如海这才应承下来,急忙下了拜帖,不日就收到了沈周的回复,说是会从靖州府到扬州。

林如海觉得直接在家门口迎接沈周,不够诚意,几番思忖,他决定直接去到靖州府迎接。

靖州府离扬州十分之近,林如海到了靖州府,看到靖州府虽是南方,但是物貌人情,颇有北地风采。

到了靖州府,林如海才终于知道了沈周在时人心中的分量。

在靖州当地,如果一个人说哪个酒楼的菜不好吃,人家店家可能会回敬一个白眼给这个人,但是如果这人说沈周不好,店家也许抄了家伙,宁可被抓去见官,也要和这个人打上个十几回合。

不只是在靖州,就是在彼时的大明朝,人们对沈周也是赞誉有加。

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假设你从靖州府上了船,准备入京,如果你是个普通百姓,路上会有萍水相逢的人问你:“沈周先生可好?”

如果你不是百姓,而是入朝为官,进了北京城,见了内阁首辅李东阳,他一样也会问你:“沈周先生可有信来。”

如果那一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能在此处做解,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沈周在人们的心里,都是个十足温暖的名字。

林如海看到沈周,二十几岁的模样,简单的衣饰也掩盖不住的灼灼神采,如似春风一样的人品,让林如海惊觉世上竟有如此人物,真真是见识了。

沈周见林如海气质儒雅,风度翩翩,完全没有官场中人的营营之气,心中也十分高兴,觉得自该是有这一段诗书之缘。

三人又是踏舟而行,不一会功夫,就来到了扬州城。

黛玉听说这位先生,是父亲亲自去靖州府接的,想来是个人物,只是不知道是何模样,心里便有了些期待。

待到得了门房通信,贾敏带着她在二门处迎,见了沈周,黛玉款款施礼。

沈周看见黛玉虽然年纪尚小,但是十分聪明伶俐,是将来能在画技上有作为的灵秀品格。

黛玉又看见沈周身边的那个少年,少年正是唐寅。

此时的唐寅明显比上次身量高了不少,黛玉差点没认出来,想了一下才想起这是夏天里的时候,和她在门前玩竹蜻蜓的男孩子,也就是送她书的那位。

想到那些书,黛玉忙行礼致谢,唐寅也躬身回礼。

看着两个小人互相行礼,行个不住,周围的人们,不禁笑开。

唐寅看见黛玉病气似已去了三分,曾经苍白的那张脸,现在已有红润的光彩,心里十分高兴。

众人到了正厅,沈周看了黛玉平常所习之画,心里惊奇这女学生年纪虽小,但是笔触之间的灵气却是不弱。

黛玉真是个极聪明的,悟性极佳,沈周几句点拨诗文字画,她就立刻能颖悟其中道理。

得了先生赞许,黛玉胆色也壮了些,私下里觉得原来请师父也没什么不好,想想之前,她为了请先生之事,犯了那几日的愁苦,其实不应该,就算是请的先生不如意,这里是自己家,马上和父母说了,也没什么的,黛玉不由得笑那样的自己。

四个人一起,房内笑语声声,这气氛到底感染了多年为官的林如海,林如海虽然是官场中人,但是其实骨子里极其厌恶官场争斗。

林如海知道沈周不意功名,潇洒四方,非常倾慕,两人又非常喜欢绘画,于是就着世上风物,侃侃而谈,见解竟然有不少相通。

唐寅本来是个跳脱的,见了林如海就老实起来,坐着一本正经,纹丝不动,黛玉看他正经八百的样子,还想着这个人儿上次还放竹蜻蜓给自己,明显是个调皮的,不禁心里稍稍有点意外,奇怪他怎么今日如此正经。

唐寅手上的绛珠手环,别的时候并无异动,就是黛玉在的时候,似有灵性召唤一般,在腕上若隐若现,唐寅不想吓到黛玉,于是就低下头,乘着她没有注意,将衣袖放下了一点,轻轻盖住了那枚手环。

见那边林如海和沈周一见如故,唐寅这边放松了不少,于是像模像样的,与黛玉一起讨论起诗画来。

见黛玉在纸上作诗,唐寅问道:“妹妹,你写的什么字?”

听见唐寅询问,黛玉十分不好意思,她用手盖住了自己写的字:“没什么,就是几首歪诗罢了。”

唐寅打趣道:“妹妹写的诗哪里会歪,才不会。”

黛玉听他说话逗趣,禁不住又是一笑。

沈周偶尔过来指点个一二,众人在暖阁里,围着炉火,欢声笑语,黛玉看着外面的万丈天光,觉得怎样的寒冷都无所谓,她心中盎然的是无尽的幸福和充实。

有良师,又有父亲在旁坐阵,唐寅还看着她如何落笔,不时点拨,黛玉稳稳的画了起来。

她那么纤弱的人,却是有着坚韧的气度,不几日画技竟是突飞猛进了。

这一天的欢聚,在黛玉心里是从未有过的,良师益友般的神仙聚会,此后的时光里,她每天都盼着这神仙聚会,想着时不时能小聚一场。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