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呀!没想到,居然还有如此雄诗……太子殿下,你再来看看这首诗!”</p>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p>
朱标一听,这诗确实棒啊,一级棒的棒。</p>
但是他探过头去,又看到作者来历出处——清朝龚自珍!</p>
脸色立马难看了下去。</p>
怎么又是清朝!??</p>
难道未来清朝是比大明朝还要好的盛世王朝吗?</p>
朱标想这脸色更加难看了下去,一声不吭。</p>
刘伯温见状也奇怪莫名,此等雄诗太子殿下怎么不懂欣赏啊,不应该啊,若是放在朱元璋面前也必然大加赞赏啊。</p>
奇哉怪哉!</p>
刘伯温想不明白了,算了,兴许是太子殿下不喜诗歌也说不定,宋濂那老臣常说什么诗歌只是小道,呵,酸儒之言罢了,只不过是宋濂不善诗词罢了。</p>
罢了,先不看诗歌了,看看别的,这课本里的其他内容,比如这什么散文,现代白话文吗?这与古今文章又有什么区别精妙之处呢?……</p>
刘伯温拿起下一本语文课本,看到好的新诗也不向朱标推荐,而是暗中欣赏后再一略而过,同时再把精力分散放在其他散文课目上。</p>
很快,刘伯温发现了华点华章!</p>
“呵,这就是所谓的散文文章,所谓的散文就是这种吗?”</p>
刘伯温嗤笑着念叨出声:</p>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什么乱七八糟的,我看看这作者是谁?”</p>
“唔?鲁讯,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
“好大的名头,这又是哪里的无名小国?怎敢如此狂妄无知啊!!居然敢以‘中’字为国号,哼!好大的胆子!!岂有此理!!岂有此理!!!”</p>
刘伯温气的一摔课本,若是王明现在在一旁,定然会打趣的说,确实,这中国确实是一个永远都在发展中的发展中‘小’国家……</p>
“此等什么散文文章有甚资格放入这课本中与这些雄文诗篇并列,简直不可理喻!……我倒是想看看你后面能写出什么名堂来!”</p>
直到刘伯温带着偏见与恼怒看完了全篇课文《秋夜》。</p>
</p>
</p>
</p>
刘伯温最后是带着窒息的感觉放下了课本,他看到了什么?只有他知道看到了什么,或者精神共鸣到了什么……</p>
他起初看到的是作者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刻画枣树敢于正视现实,反抗恶环境下的韧性,表达了对恶势力的……(嗯,课本注释下有很多一大堆,要是写出来就太水字数了。)</p>
刘伯温变的急燥了起来,他疯狂的翻看着所有语文课本,查找着鲁讯为名的文章——《少年闰土》、《孔乙己》、《社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终于,直到翻完所有语文课本为止。</p>
刘伯温领会到了现代白话文散文的魅力,在文章中,他与鲁讯的精神相隔数百年时空隔空共鸣了!</p>
他在这一篇篇以简体字直白讲出的散文故事中,领悟,共鸣到了太多太多让他都不得不深思,不回忆,不感叹的战斗意志与精神。</p>
是的,刘伯温与鲁讯共鸣了精神。</p>
因为他们都是相似的。</p>
刘伯温做过元朝的官,后又辞官隐世,最后又入世跟随朱元璋造么……</p>
鲁讯是学医的,后又不学医了,学医只能救人却救不了国,最后他弃医从文,要用笔竿子开始救国……</p>
他们都经历过一个极为糟糕的年代。</p>
只是一个是元末,一个是民末。</p>
他们也都没有放弃反抗与斗争……</p>
“只是,这一九二四年,是年号吗?”</p>
“居然以数字为年号记录?这哪里的小国?文化渊源与我华夏中原有太多太多相似共通之处,朝鲜?琉球?南越?吕宋?还是海外倭奴国?不对,不对,这些小国文化只得了些许皮毛,绝对没有此小国的文化渊源来的纯正原始。”</p>
“倒是这个文章里的藤野先生……中原的复姓之名很少,而藤野倒是和海外倭奴国的贵族世家名相似……”</p>
“海外?是了,可能是历朝历代那些避世的隐士贤人们躲在海外建立的小国……”</p>
“要知道自秦时始皇命徐福出海,寻找海外三仙岛,蓬莱、方丈,瀛洲之后,历朝战乱都有隐士贤人避乱出海……”</p>
“这些课本是王明带来的,那么这王明极有可能是出自这三仙岛中,真正的仙岛,是那些真正大能隐士贤人们的弟子……”</p>
“若是如此,那就对的上了啊……”</p>
刘伯温隐入沉思中,推断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