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开始了,狄咏上次是进考的人,这次却是送考的人。
送很多人考,送曾家兄弟,送自己的弟子王韶、安焘,也送苏轼苏辙兄弟。
杨得忠这个倒霉催的,没有救回白牡丹,但抓了一大堆逃犯,拉了几批作奸犯科的,屈打成招……
好似交差了,又好似没有交差,反正白牡丹的事情有人认了,但是这人如何也找不着,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如今,仿佛不了了之……
又接着在考场做那巡查监考的差事……
知贡举欧阳修,如今是真不比从前了,从前人们只是敬重一声欧阳学士,如今,他真就是欧阳学士了,欧阳府的门前,每日门庭若市,连欧阳府门口的小厮都发了财……
嘉佑二年春,科举千年第一榜!
此时,却也并未看出什么不一样,该脱光搜身的,依旧还得让军汉们折辱一番,文人君子也得赤条条让人检查……连屁股都不放过……
今年策论考题:刑赏忠厚!
便是这考题,也能看出,欧阳修,其实是一个保守派,策论考题依旧没有脱离经义,宋朝的策论,其实还是比较务实的,多是具体国事具体分析研究的方向,欧阳修这题,就比较偏理论了。
刑赏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尚书》有言: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也有注解“刑疑付轻,赏疑从众,”
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犯罪的事实有很多疑点,那就得从轻处置。但若是一个功劳有许多疑点,却应该从重来奖赏,或者扩大奖赏群体的范围。
许多人以为“疑罪从无”之类的思想观点是后世才有,或者是西方而来,其实不然,古人早就有了,而且对这事还有充分的研究说明。
狄咏考的策论,得几千字写成论文,甚至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苏轼考的策论,几百字,千余字,就解决问题了……
考完了,欧阳修组织审卷……
欧阳修也就见不到了……
狄咏得走了,这一届,有一些并非很真实的轶事,说欧阳修在定夺名次的时候,有人拿了一份考卷,说定为第一名。
欧阳修一眼就认出了这考卷的行文习惯出自曾巩,为了避嫌,就把这份考卷从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名,另选一篇为第一。
哪里知道,最后揭名,原来这篇答卷是苏轼的,题目叫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因此苏轼就成了第二名。
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世依旧流传,但这故事显然不真实……
因为史料记载,这一届前三名,并没有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