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苏轼苏辙兄弟肯定是考上的,只是兄弟二人在考试做官这件事上,也不顺利……
两人刚一考上进士,家中老娘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兄弟俩得回去守孝,也就不能为官了,古代读书人,守孝这件事,那是必须要做的,这是品行操守,是一个君子的基本要求,长的守孝三年,短的一两年也要。
你若是不守孝,那必然人品有问题,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除非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天子夺情,就是国家正值大事,缺了你不行,没有你干不下去,皇帝就会夺情处置,夺父母之情,为国效力,这事其实也很少见,是真得必须要到了那种缺你不可的地步才会有。
连富弼这般的宰相,过不得多久,也要回家给老母守孝了。
待得守孝之后,再回京城,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制科第一,百年第一。
所谓制科考试,也是科举的一种,这种考试,更多是向已经有当官资格的人举行的,甚至是已经在当官的人来参加,所谓京察选官,就是一种官员的晋升通道,类似于公务员内部考试。M.
也就是说狄咏走了不久,苏轼苏辙兄弟俩中完进士,就回四川眉州守孝了。
不过狄咏倒是把王韶与安焘两个徒弟安排了一下,也是自信,知道两人肯定能考上。
安焘过不得多久,也要去杭州,为杭州司理参军,从八品,可不要以为是管军事的,而是管讼狱的,就是衙门里具体负责打官司与缉拿牢狱的官员,这才是正儿八经在衙门上升堂审案的地方官员,知府知州的也不干这活,甚至知县一般都不会亲自干这活。
王韶,狄咏也有安排,杭州推官,大概是衙门三、四把手,从七品(州府大小有区别,推官的品级也有区别)。可以看作是杭州衙门的……秘书长。
这种官职,都是小官,也就不用狄咏如何避嫌了,而且组织关系也不在中央,对于狄咏而言,倒是不难操作,不过主要也不是狄咏操作,还是拜托欧阳修来操作,前提是两人真的能上榜。
也可见,狄咏在朝堂之上的根基,还真的不深。
狄咏早早就出发了,去杭州,走水路,一艘艘大船,从汴河撑出去,直去运河南下。
带着人,好几百号,带着的钱物,那更是多了去了。
最近,狄咏想了许多,便也越发觉得离开汴京是对的选择,京城里,实在束手束脚,出了京城,那才是天大地大,天高任鸟飞……
此去杭州,狄咏想得更多,他本上奏,只是改革吏治,如今心思多了不少,吏治改革,那真是动作太小了。
他去杭州,是准备从里到外一通改,为真正的改革奠定一个基础,什么事情都要试验一下,连点王安石以后变法的那些有利之事,都要实施。
什么的特区?
杭州就是特区!
反正狄咏乃是中央高官,是御史中丞,是冠军侯,是驸马相公,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只要不搞出什么谋反大案来,狄咏准备放开手干一次!
也是要好好培养一下王安石,让王安石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能成事的改革之法。ωωw.
运河之边,景色宜人,越往南来,便是翠绿尽眼,春风早已吹进了南方,北方却还在萧瑟之中……
这运河,是真好,贯穿南北,不仅贯穿的是经济与货物,更是人文与历史,是中原王朝大一统的高速公路……
只是修建运河的皇帝,结果有些悲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