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发展,一旦步入正规,发展是极其快速的。到一九八四初,三江市钢绳厂已经形成了十四个品种,三十六个全系列,产品覆盖多种军民行业。而其中胶带绳为国家级部优产品,拉筋绳(俗称刹车线),航空用钢丝绳,电缆用钢绞线等为省优产品。 这是指产品,而在标准制定方面,又以三江市钢绳厂的多个企标为蓝本,制定了多个行业标准。
刘玉明的威信,此时是如日中天。因为他的魄力,引领大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研制成了贵族产品"胶带绳",走向了企业腾飞之路,这不得不服。而他的远景,又让一座座新厂房,在原有荒草地里耸立起来。一支支原不被看好,认为是吃闲饭的科研队伍,在刘玉明手里,为企业生产的后劲,提供着巨大的助力。
此时刘玉明尝到科研甜头后,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想科技教育兴厂,所以他有了大胆的想法,这第一就是大量引进大学生,包括一名硕士生。第二,与北钢联手办学,成立了一个函授性质的大专班,录用的人员,基本是王武等已在厂里上班的在职年青人。第三个,是经江苏省批准,以及国家教育部核准,与三江市教育局联手在三江市,开办一所以培养基层干部为主的职业专科学校一三江市职业技工学校。形式很简单,就是在原三江市解放初级中学名上,升格办二个高中技术班,一个是钢绳班,由三江市钢绳厂出钱出人出力办。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的对像为三江市钢绳厂。另一个为电子班,主办主体为三江市晶体管厂,也就是后来的上市公司三江市长江电子实业。
第二年又增加了财会班和外班。七年以后,初中部彻底被划开,成立了涵盖十六个专业的,大专级三江市职业学院,有三年制大专和五年制专转本二种。凌兰和卜明,孙从明等人,就是第一批毕业生,而到一九八七年夏天进厂时,他们的工号已在一千二百多了。
厂里不是没有反对意见,认为现在步子迈得有点大了,应该消化吸收后再去搞这些比较远景的东西,而且投资教育这一块,投入不是一般的大。但此时得意忘形的刘玉明,是根本听不进反对意见的。此刻厂里能稍稍制约他的是,刚刚**不久分到厂里的赵书纪。但军人出身的赵书纪虽有军人刚正不阿的性格,但在地方工作中,又与周边人物格格不入,再加上当时党的建设,在**的经济大潮冲击下,组织的作用非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加以削弱。事实证明步子迈大了,的确容易扯上蛋。刘玉明的三个方案,除了吸纳大学生,重金招聘硕士生刘华是成功的,其他二项,在勉强维持了几年后,就不了了之,偃旗息鼓了。而这样的结果,对重点培养的钢绳班人,就显得相当尴尬。这一年又一年毕业的钢绳班人,说没专业知识,三年来,从热处理,拉拔,酸洗,捻制,机械制图等,一门门专科,学下来考出来的,又通过车间专业培训,是既有知识又有实践经历。但真要重用吧,这帮学生的文凭,又不如当时讲究的大学文凭硬气,所以最后形成了一个敷衍了事的决议,先下车间工作,以后再说。这个决议一下来,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因为看不到希望,陆陆续续走几十人,能留下十几个就已经不错了。而后面毕业的,有的是整个班,几乎没留下人。因为他们看到,他们的学长,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没希望没前途,死工人一个,不走,希望在哪?
八四年深秋的一天,已是国家商业部部长的朱部长,如约来到了三江市钢绳厂。他是特意绕路来看看,这个在他心目中的争气企业。整齐的厂房,整齐的设备,以及刘玉明对朱部长,对这个企业前身的介绍,让朱部长感慨万千。而刘玉明对未来的描述,又暗合他心中的思路,他在心里对这个当时来说不起眼的小厂,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当家人,有一种由衷的赞佩,所以他在自己即将结束这次的考察行程时,应邀题写了四个大字"砥砺奋进"。这是这位后来的铁血**,人生中不多的几次挥毫题词,而这一殊荣,三江市钢绳厂独占二次。 四年后,十八层大楼启用不久,朱部长再次应邀来访,并为这座大楼,题了四个恰如其份的字"科技大楼"。
这些年来由于外贸市场的快速拓展和扩大,相应的工作关系和需求,让刘玉明多次组团出国,考察相关市场,也考察相关同行,足踪踏遍五大洲。而考察后的结果,对他也对干部职工,产生极大的冲击。一方面单就钢丝绳市场而言,这种军民二用产品,不光说国内市场需求巨大,国外市场同样巨大。而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包括三江市钢绳厂,均与国外同行,无论在软件,硬件,还是是管理,科研上思想观念上,都有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造成了,思想行为观念的僵化,更造成了一种实践的后果,那就是在市场竞争这个赛场上,前者永远是领跑者,是一面旗帜,而后者永远是追赶者,模仿者,前者前进一步,后者却要化十步的努力才能追赶上。
很多人见此情景,心生畏惧和悲观,认为自己厂也好,还是整个行业,整个国家,都难以追上和超越,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和企业。刘玉明做为领头人,他也有迷茫也有困惑,他是有志气有信心,想带领企业挤身国内一流,世界顶尖,但现实巨大的落差,让他内心在很长时间中,也在动摇,也在摇摆。企业要想走向巅峰,到底该怎么走?出路又在何方?虽然此时在国内,胶带绳占有率百分之九十,另有几千吨的出口,其他品种占有率也居高不下,在钢丝绳"小,精,细,优"这块,三江市钢绳厂俨然已是个标杆,已是行业的翘楚了,但在钢绳人,在刘玉明心中,这些都远远不够。
而这个给予他答案的,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傲慢的欧美人,而是一直让他内心极度不舒服的曰本人。在横冈秋代钢绳株式会社参欢时,日方人员的介绍和现身观摩,让刘玉明??开朗。因为这家日本第二大的钢绳制造厂家,用比三江市钢绳厂陈旧多了的设备,生产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产品以质优,精巧等闻名,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用户眼中,早已是优质的代名词,而这些优质产品的来源,不光有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家标准,也有历来抲门的岛国人民,对资源的极其珍惜,所以对每一件产品,早已是精益求精,生怕浪费每一件生产资源。而另一方面,明治维新时,脱亚入欧,向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看齐的国家转向,让日本国从上到下,有了先于中国,先于世界的管理和生产理念。
从这次交流中,刘玉明的团队真正明白,的确,设备上的代差,会给制造高质产品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只要理念上去了,观念改进了,管理到位了,新技术同样可以在老设备上,开出鲜艳的花朵。从此以后,这更加坚定了刘玉明主要团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对科研团队的肯定,以及对研发的倾斜。全厂上下管理层,在刘玉明等人不断地说服教育下,形成了一个观点"企业的发展,必须是桠铃式模式,即二头重中间轻,重两头的科研和市场,向质量要市场,向科研要后劲,向市场要信息"。这一模式和认识,很怕三江厂得到了好处,得到了实惠,企业的发展再次提速。以硕士生刘华带领的大学生研发团队,成立了一个研发中心,专门研发新品。而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兼带搜集着市场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新品的信息。
这样做的好处是,到凌兰从部队退伍,到三江市钢绳厂安保处当经警。三江市钢绳厂,不仅形成了三十几个系列化产品,企业规模一扩再扩,成为钢绳行业的排头兵,并且开始跨行业,跨领域的发展。产品本身不反在国内成抢手货,就是在欧美等市要市场的销量和占有率,也是逐年增高,并在美,英,法,新加坡等国开有销售分公司。
到一九九二年,公司年销售额超过五亿,上交国家税金为七千多万。虽然中国的数据,历来水份较多,但就这成绩单,在当时整个中国,国有企业一片哀鸿,全面下滑倒闭重组的当时,做为三江市十个大型集体国营企业之一,在另外八家奄奄一息之时,三江市钢绳厂与另一家三江市兴澄特钢厂一起,奋勇掘起,傲立街头,向世人展示着它们即将迎来的辉煌明天。
再好的经,在歪嘴和尚嘴里,也会念出点杂音。三江市钢绳厂优质的产品,成为了市场销售中的香悖悖,先打预付款再提货,甚至带了钱都提不上货的良好局面,不仅造成了生产上,满负荷生产,都满足不了供应的情况。也让一些中高层管理干部,滋生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想法,而且这种想法从上到下,慢慢在感染着一茬又一茬的管理者。对销售人员的轻视,不仅仅表现在言语神态中,更在利益相关的工资,奖金等方面,给予相当程度的打压,虽然销售部门多次向上反映,然早已形成风气,要改谈何容易。
刘玉明眼目众多,对此是早有耳闻。但这种事,既然不是什么迫在眉捷之事,那么往后拖一拖,也是顺利成章之事。而这种下了了之的做法,最终形成的伤害,就是销售人员忍气吞声,干活主动性不强,有些事,上头不催或就算催了,也找各种理由推卸。后果有二个,第一是销售人员私心变重,干私活现像严重。多年后刘玉明在一次干部大会上,面对几百名助理以上干部,当然也含销售部的各位销售人员时,在谈到周边那百十家,与三江市钢绳厂争食的大小钢绳制品厂时,他满带气愤的指责,那些厂的成功,可以说是自家厂的销售人员一半的功劳。
这话虽有点夸大,但倒也说的是实情。但这个问题的根源,还在以他为首的中高层管理层上。试想,一名工段长助理级别的销售员,年终核算,拿的那工资奖金,还不如比他们低一级的车间班长,虽有出差补贴,但那玩意,本身就不高,如稍稍不注意,浪费点自己还得往里搭钱。而每年销售部制定的指标,倒在逐年增高,但激励制度形同虚设,每次总是把奖罚列到白字黑字上,领导宣誓承诺,底下人签字生效。但每次总是罚是认真执行,奖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到九霄云外。长期以来,这种"狼来了"的糊弄作风,让领导的威信,在销售员心中,早已荡来无存,而想要的诺言,早已成了放过的屁,无影无踪,了无声息。
这对于见过世面,吃惯用惯花惯,本想通过为企业多做生意,赚点钱发家致富的销售员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心生二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想法和做法,比比阶是,以至于销售员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间的黙契,大家都装不知道,大家都装一心为公。另一方面,对有些因质量问题,以及其他原因形成的应收款催收和解决,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再加上领导层,在解决这些事的不**,以及底下生产部门害怕承担责任。这应收款就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膨胀着。到一九九八年,应收款总额为一点五个亿。这其中,做为催讨和经手人的主体,销售人员的确要负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