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徐家庄,秦根本开着三轮车直奔县农科所。
三轮车奔驰在公路上,秋风迎面而来,秦根本有些兴奋。
想想在部队时,开着蜗牛般的挖掘机很威风,如今这三轮车,跑得像奔驰一样快,就是缺少一点气势。
路两边的田野里小麦才刚刚露头。他呼吸着与山区不一样的空气。
如果说红火沟的空气里,多是山野的空灵之气,那么在渭河平原的公路上,呼吸到的则是农田的庄稼之气。
等到了县城,那里就只能闻到市井的烟火气了。
来到县农科所,秦根本才发现,原来本县竟然有这么多的农业耕作品种。
除了主要的粮食小麦、玉米、水稻,还有高粱、谷子、大豆等。
农科所的展厅里,重点展示着梅潭县最常见的经济作物。
占版面最多的是苹果。在全县的果树栽种面积中,苹果树是大头。可是,当地苹果种了多年,并没形成规模效应。
也许是关中盆地的气候不适合苹果生长。
比起陕北和甘肃的苹果,关中的苹果,色不诱人,味不怡人,很难卖出好价钱。
在所有展板中,猕猴桃是“新军”。
秦根本最想了解的是猕猴桃。展板上的信息过于简单,从那里得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他找到农科所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工作人员给他介绍了全县猕猴桃种植的现状,并给他推荐了几本介绍猕猴桃的书。
秦根本回到家,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劲头,他读这些农科书,比起当年上高中时读课本还认真。
以至于秦有仁说,如果他把这种劲头用在当时,没准重点大学都考上了。
秦根本想栽种果树的想法,他爸看出来了。尽管根本研究起猕猴桃来很起劲,秦有仁却总是给他泼冷水。
这也难怪秦有仁。他是有教训的。这教训与全县很多农民一样,栽果树难致富。
农村联产承包制实施之初,秦有仁也做着发家致富的好梦。
土地政策放开后,种田自主,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种多少,就种多少,农民自己说了算。大伙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那些年,粮食年年增产丰收。解决了肚子缺粮的问题之后,农民们考虑的就是,如何解决手头缺钱的问题。
秦有仁像很多农民一样,开始栽种经济作物。
苹果是最容易想到的,因为苹果常见,苹果好吃,苹果树好活。
秦有仁先在山地上种了一亩苹果,后来又种了一亩。
两亩地折腾了四五年才开始挂果。苹果是收获了不少,可没收获多少钱。
后来,老秦挖掉苹果改栽葡萄。
那时,葡萄的价格是苹果的两三倍,看着前景不错,又折腾了三四年。
葡萄丰收了,同样是不好卖。葡萄还有一个短处,就是不方便储存。
特别是收获时节,如果下雨,麻烦就大了。
就在那短短的几天之内,若是卖不出去,葡萄就开始腐烂。一串葡萄里,只要有一颗烂了,那一串就报废了。
栽种苹果和葡萄,老秦没少干活,没少出力,没少受罪,可收益并不大。当他看到儿子又想栽种果树时,他从心底里并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