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济国与契烈合力灭了泰卢,一群泰卢豪强成了鸿济国的子民,对于三韩的局势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此时,还在苦苦支撑的百罗国王甄申,对于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未来,充满担忧。在过度忧虑之下,甄申重病缠身,时日无多。
如今的百罗国,因为甄申的政策,百姓有许多逃往鸿济国的,这些百姓大部分后来就成了托朵思手下直接管理的军户,让托朵思直接统帅的神义军迅速壮大。
面对这一情况,有百罗国的大臣建议甄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才能使得国力增加,但是甄申怕自己国力没有增加多少,鸿济国的大军就已经来到了,保住百罗国是第一要务,为此甄申派遣使者去了江南的雍国,齐越国以及日和国,希望与他们结盟,以对抗鸿济国。
在南雍皇帝虞昪称帝之时,甄申曾经派人朝贺,也得到虞昪的册封,可是虞昪对于扩张领土兴趣不大,丢了江北淮南的十四州,他也没想着夺回来,更不可能派兵救援百罗国。而齐越国与南雍关系不佳,所以齐越国一直防备着南雍,也不可能有余力保护百罗国。
南雍和齐越两国不能救援,甄申就和金申匡一样,把目光放在日和国身上,然而此时的日和国内部正在动荡。
日和国与三韩的交往历史非常久远,日和国一直有吞并三韩之心,曾经夺得部分驾罗土地,后来被驾罗人驱逐。在大雍与新济国联合灭百罗国的过程之中,日和国曾经出兵救过百罗国,被大雍军队打败,损失惨重。从此日和国明白了中原的强大,不断向大雍派出使节以求两国友好,许多日和国的青年还在大雍求学,日和国也参照大雍的制度,对自己的国家进行改革。
日和国与中原的联系一直到大雍末年,中原动荡,才算结束。然而就在日和国与中原联系减弱的同时,日和国和三韩发生了一样的问题,朝廷丧失了控制地方豪族的力量,陷入了无休止的斗争中。而就在这混乱之中,日和国的外戚藤垣氏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中,开始逐步的掌控大权。
藤垣氏的崛起,从藤垣冬司获得日和国嵯峨王的信任,开始掌控了朝政大权。其后由于清和王幼年即位,冬司之子藤垣良方以日和大王外祖父之身份担任摄政掌权。之后良方之子藤垣基经更以清和王性情凶暴为由,罢黜了国王。改立九岁的王太子,也是基经之外孙继位为阳成王。后来又扫除反对势力,使自己有血缘关系光孝王继位,至此藤垣家已经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可以轻易废立日和国王。
光孝王即位三年就撒手人寰,藤垣基经又扶持光孝王的第七子宇多王即位。宇多王由于大权旁落,虽然提拔了一些寒门子弟对抗藤垣氏,但终究没什么太大的效果,最终宇多王心灰意冷,在位九年就让位于自己的儿子醍醐王。
醍醐王即位时,平民出身的菅原道直与藤垣基经之子藤垣时平担任左右相,共掌国政,藤垣时平诬陷说菅原道直想要密谋废立,让醍醐王的胞弟齐世王子即位,策动醍醐王将菅原道直贬黜,赶出朝廷。
醍醐王听信了藤垣时平的话,太上王宇多王闻知此事后,立刻来到宫中,想为菅原道直求情。但皇宫被藤垣家的亲信派兵把守,宇多法皇在宫门外等了一夜,竟然见不到醍醐王。他只好黯然离去,从此吃斋念佛,再也不过问世事。而日和国的大权就完全落到藤垣家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