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如何开垦无主的荒地,兀笃参照了昔济在北边的做法,此时昔济在北边的屯田垦荒的举措已经进行了大半年,初步成果已经展现。
昔济采取的措施是参照中原古制,将流民安置于荒废的无主之地上,由官府提供耕牛、农具助其耕种。民屯采用集体的生产方式,由营田副使直接管理和收取租税,不允许地方州县插搜。
民屯的租税一开始是官府和百姓按照官七民三来分账。后来刘英失建议昔济进一步改革,规定如果租用的用官府耕牛就按照官六民四分账,用自己的耕牛就官民对半。虽说赋税比例挺高,但是对屯民,官府免去了他们兵役、劳役等负担,使其能够专心地从事生产,最终给双方都带来稳定的收益。
至于军屯,用于屯田生产的人员主要包括从征将士的家属和尚未抽调的后备役兵士,以及平时不打仗的士兵,其租税直接用于供给军队,以减轻官府养兵的支出。
昔济采取的屯田制度,让昔济每年多了二十多万石的粮食收入,同时也让两万多军队再也没有粮食之忧。兀笃觉得现在鸿济国面临的问题,首先就是消灭百罗叛军,而消灭百罗叛军,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然而三韩之地,适宜耕种的土地大部分就是百罗之地,如今落到叛军手中,因此兀笃建议不仅将无主耕地纳入鸿济国朝廷管控,同时对鸿济国的山林也加入管控,把木材的生产也作为鸿济国财源的一部分。
昔武的新规还规定只要是为鸿济国立功的人,不论出身都可以被赏赐土地,同时还恢复了新济国时期的“读书三品科”制度,根据对中原经典的熟悉程度来划分等级,用于选拔人才,并且把这个制度的适用对象扩大一般平民都可以参与。
昔武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吸引人才为鸿济国效力,但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打赢前方的战事。对于这一点,兀笃向郁久律拔干和昔济求援,郁久律拔干接到求援信之后,就让昔济派兵救援鸿济国。
昔济接到命令之后,派姜贵真带兵两万到了鸿济国,随后兀笃让尹含允也带着神义军来配合姜贵真作战,此时的神义军也有两万人。原本兀笃对神义军有顾虑,毕竟神义军之中有百罗人,但当薛庆打消了兀笃对顾虑,因为薛庆告诉兀笃当年神义军参加了消灭百罗国的战争。
姜贵真与尹含允会合之后,昔武也调集了鸿济国的新组建的兵马五万参与其中。九万部队快到达前线的时候,姜贵真下令让义定军和神义军都换上鸿济国军队的旗帜,已迷惑敌军。
如同姜贵真预料的一样,由于敌军的轻敌,姜贵真等人首战告捷,乘势收复了一些城池,稳定了前线对局势,这让昔武和兀笃可以安心在后方搞改革,来稳定鸿济国的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