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奈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对热河保卫战空喊支持却不拨一枪一炮,加上东北军内部**,**、张作相指挥不力,主将汤玉麟临阵脱逃等多种原因,1933年3月4日,热河终落于日军之手。
刘景毅还一直珍藏着一份极其珍贵的史料:一份朱庆澜任会长的辽吉黑民众后援会援助东北义勇军资金的表格(复印件)。朱庆澜积极从国内外募集资金,除了援助东北抗日义勇军大量的军需物资以外,还向117支东北义勇军部队直接拨付现大洋191万元,其中包括:向冯玉祥和吉鸿昌创建的察哈尔抗日同盟救国军提供资助10万大洋;吉林抗战将领王德林和**人李延禄领导的义勇军,得到资助8。6万大洋;黑龙江抗战将领马占山得到的资助最多——23万多大洋……正应了那句话“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抗日,朱庆澜尽了自己最大努力。还好有证可见,否则这段历史若不被世人承认,作为朱将军同乡的我们将愧于忠魂。
1933年5月以后,国民政府与日本关东军签订了《塘沽协定》,中国军队撤到长城以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和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部,于1933年7月先后被强令取缔。撤至北平的朱庆澜一气之下病倒,其后赴上海养病。
大笔一挥加了三个字,《进行曲》成了《义勇军进行曲》
1934年,朱庆澜出资赞助**领导的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抗战电影《风云儿女》,而当时,田汉交出故事梗概和主题歌的歌词,就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了,聂耳就找到夏衍,承担了《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作曲创作任务。
原本《风云儿女》前期拍摄完成后,主题歌并没有确定歌名,而聂耳从日本寄回的歌词和曲谱只有3个字《进行曲》。据朱庆澜嫡孙朱**义勇军战士刘凤梧之子刘笙满考证,是朱庆澜画龙点睛,在《进行曲》前面加上了“义勇军”3个大字,于是,《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最终确定名称为《义勇军进行曲》。资料显示,贺绿汀请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除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不久就在影片《风云儿女》中使用,并被灌成唱片公开发行。
刘景毅和刘生林两位老师根据此段史实,撰写文章《朱庆澜为《义勇军进行曲》定名》,并在《人民政协报》2012年9月6日“春秋”副刊一版发表,见报后,一些朋友纷纷打来电话表示关注,目前已经被凤凰、网易等10多家门户网站转载。
另据资料显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朱庆澜因力主东北抗日和救助部队、灾民誉满华夏。1941年1月13日,朱庆澜积劳成疾,在陕西西安盘腿静坐而逝,享年67岁。
追忆有去处,朱家大院以及朱将军胡同最终确定旧址
2012年6月,远在美国的朱庆澜之孙朱汉辗转给刘生林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请其帮忙在锦州寻找父辈常念叨的“朱将军胡同”。受此重托,刘生林连续几次在锦州古城一个胡同一个胡同地“趟”,还走访了80多岁高龄的武连勤和原市志办主任牛广臣两位锦州文史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集合多家说法和判断,基本确定了“朱将军胡同”现在的位置。
2012年11月中旬,朱汉、朱君红等3名朱家后裔专程从美国和广东来到锦州,参加了锦州市地名办主办的“朱将军胡同和朱家大院”考证会,考证会结果令人兴奋:确定朱庆澜将军府邸朱家大院的旧址为现在的锦州华庭小区;华庭小区与西面古城新苑小区之间的夹道就是朱将军胡同旧址。
考证会结束后,朱家后人非常感谢研究会和地名办几位专家的付出,还在华庭小区门前激动留影。朱将军胡同和朱家大院旧址正式挂牌后,朱家后人多次引用考证朱将军胡同和大院的文章与图片,在个人论文和博客中采用。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电视台军事频道、辽宁电视台多家媒体闻讯也前来大院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