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苗可秀从未公开过的密信(1)
“铁血团”的主力是东北大学的流亡学生。
1932年7月,张金辉、宋黎、江涛、戴昊、郭明德等在沈阳首倡“铁血精神”,成立“东北青年抗日铁血团”(后改称“中华青年抗日铁血团”),张金辉是首任**。到1934年宋黎、张金辉、戴昊相继回到北平,“铁血团”在沈阳活动告一段落。
但,在沈阳燃起的“铁血精神”的火种并未就此熄灭。
继承者是苗可秀、赵侗等,同是东北大学的流亡学子。地点是辽东三角地。
由此,我们撰写了“铁血外传”:说一说苗可秀和他一封未曾公开过的密信。
前情密信
苗可秀,原名苗克秀,又名苗景默,号而农。他是东北大学文学系高材生,曾著有论述荀子的文章20余万字,深得师友好评。若没有战争,他也许会是一位研究先秦文化的学者。然而,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东北大学被迫解散,他流亡北平,在北京大学继续读书。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训抗日骨干力量。跟张金辉等人一样,苗可秀也被救国会派遣回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在车向忱推荐下,1932年3月,他来到凤城西部山区邓铁梅部;经短时间观察,他返回北平向救国会汇报,并于同年6月参加已在北平复校的东北大学毕业考试。
此后,他只身潜回辽东三角地,被邓铁梅委任为**议,协助总司令参赞军务。1932年至1934年间,苗可秀参加大小多次战斗,初显军事指挥才能并酝酿成立“少年铁血军”。在日军不断“讨伐”之下,邓铁梅带领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已呈分散游击状态,苗可秀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说:“积一年义勇军抗日工作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联合纯洁热烈之青年,努力作救国家之奋斗,救人类之奋斗。其斗争之精神,应纯为大众而不为个人,为良心而不为功名,于是才可以达到抗日之目的。”这是苗可秀另行组织抗日队伍,创建“少年铁血军”的动机。1934年2月1日,苗可秀邀集白君实、刘壮飞、王越、赵侗、赵伟等18人,在岫岩三道虎岭召开会议,决议成立新的抗日团体:政治组织叫“少年铁血团”,军事组织叫“少年铁血军”。其宗旨是:“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苗可秀被公选为“少年铁血军(团)”总裁。初创阶段,“少年铁血军(团)”对外仍称邓铁梅部学生大队,协同邓部游击作战。
1934年5月31日,邓铁梅被日寇捕去。苗可秀选派精干队员四处侦察、伺机营救,无奈日本人已将邓铁梅押解至沈阳。同年9月28日,邓铁梅遇害。自此,苗可秀对外公开“少年铁血军”番号。苗部以岫岩三区哨子河、三道虎岭一带为依托,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岫岩、凤城、庄河三县相连地带(即辽东三角地)的丛山密林里同日伪军作战,神出鬼没。
1935年6月13日,苗可秀负伤。1935年6月21日,他落入日军魔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