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伪满洲国成立经过(1)
摘编自王辅:《日军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4天,即9月22日,关东军已制订出“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并着手组建伪满洲国政府。他们拉拢和收买辛亥革命后被迫于1912年退位的前宣统皇帝溥仪;策动原东北军中握有军政实权的头面人物,如辽宁省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吉林省军署参谋长熙洽、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哈尔滨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以及从政多年的赵欣伯、于冲汉、臧式毅等卖国求荣的汉奸,作为成立伪满洲国的班底。
在此同时,急速扩充伪军,协同日军对东北的抗日部队作战;建立各级伪政权,以达到灭亡我国东北之目的。
上述计划,于10月8日得到了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同意。
经过关东军的策动,熙洽于9月28日、张海鹏于10月1日、于芷山在10月15日,相继发表了名为“独立”,实际是公开叛变投敌的宣言。溥仪受土肥原贤二的策动,在11月10日晚间与郑孝胥等暗自离开天津乘日军的船只沿白河经塘沽。然后换船于11月13日到达了营口。
当时我国民众在各地兴起更加强烈的抗日运动;东北抗日部队开始连连出击,破坏南满铁路,阻止日军的进攻,尤其是在齐齐哈尔以南的大兴车站一带,有力地重创了日军;加之国际上对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轰炸锦州普遍义愤,相继指责日本是破坏亚洲和平的侵略者。日本政府和关东军,根据当时的东北情况和国际舆论对日本的谴责,认为目前成立满洲国时机尚不成熟,因而将计划后推。
关东军占领锦州和哈尔滨后,日军及张景惠等遂派人积极策动马占山投降。最后经板垣征四郎、驹井德三等去海伦与马占山直接交谈,马占山于1932年1月6日正式投降了敌人,并于2月16日发表了“独立”宣言。至此,伪军的兵力已有很大的增加。东北4省中已有3个省握有军政实权的人物投降了日军。因而日方认为,此时着手成立满洲国之条件已经成熟。关东军司令部第四课(政务)便依此制定出指导成立伪政权的具体步骤和日程,并按此步骤开始活动。
伪满洲国成立的经过
1932年2月16日,张景惠遵照关东军的指示在沈阳的大和旅馆召开会议。日方参加的人员有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司令部附土肥原贤二,满铁的驹井德三。伪满参加的人员有张景惠、马占山,臧式毅、熙洽、于冲汉、袁金凯、赵欣伯等,会上研究和通过了关东军所拟定的伪满洲国建国方案和成立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并推选张景惠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臧式毅(代表辽宁)、熙洽(代表吉林)、马占山(代表黑龙江)、汤玉麟(代表热河、汤末到会)、凌升等为委员。会上指定金毓绂、荣孟枚、宋文林作为伪满洲国建国宣言的起草人,并通过了东北独立宣言的全文。2月18日以该委员会的名义,将独立宣言予以发表,宣称东北决定与南京政府脱离关系。另行建立国家。
2月20日,以伪自治指导部之名义召集辽宁省各县的有关方面人物作为民间代表,举行促进建国运动大会,为成立伪满洲国制造舆论。
2月25日,又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之名义发表了伪满洲国的建国大纲,其中规定这个国家的名称为;“满洲国”,由元首执政;其国旗为红、蓝、白、黑,满地黄的五色旗;年号为“大同”;首都设于长春,将长春改称“新京”。
日军及伪组织为了在民众中制造声势,扩大影响,于2月26日在沈阳举行了促进建国的集会**。关东军和伪组织的领导人均出席了集会。**队伍及商店等首次使用了“五色旗”。
2月27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建立伪满洲国宗旨的通电。
2月28日,关东军与伪行政委员会组织各省至沈阳的民众代表,举行建国促进大会,发表了宣言,通过了溥仪为伪满洲国的元首。
2月29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通过了伪满洲国政府的组织法。
3月1日,伪东北行政委员会发表了伪满洲国的建国宣言。
3月4日,关东军与伪东北行政委员会派出民众代表至旅顺,向溥仪提出“劝进”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3月8日,张景惠率东三省的军政各界代表至鞍山以南附近的汤岗子,迎接溥仪至长春就任。
3月9日,是导演伪满洲国这一出傀儡戏的**期。这一天,溥仪在长春的原道尹衙门内举行了就职仪式。
3月10日,伪满洲国公布了高级官吏的任命,其主要人员为:
****郑孝胥
民政部**臧式毅
外交部**谢介石
军政部**马占山
财政部**熙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