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敌陆、海军在指挥关系上之矛盾
日本的陆、海军,为向上海派遣部队,又将往日陆、海军之间多年的矛盾趋于表面化。
海军认为上海是它固有的警备地区,因此,这次作战的兵力使用、作战方法,其主导权应由海军确定。其本意是:上海方面作战,陆军派出的1个混成旅团应由海军指挥,从而暗中与陆军对抗。海军的上层还提出:派遣第9师团这样一支战略性部队至上海,对外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只派1个混成旅团为好,从而向陆军提出了强硬的不同意见。
陆军则认为:根据作战需要派兵,至于派多少部队去上海,无须海军过问,而且于2月2日已经达成了协议,对此望海军再予考虑。由于两个军种意见未能一致,因而参谋本部即令混成第24旅团暂时待命。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1868年10月17日,按兵库县知事伊藤博文的上奏,在削去276个藩主的兵权之后,以长州藩、萨摩藩为主的勤王部队,组成国家的正式陆军。并于1869年7月8日在其政府内成立兵部省,任命嘉彰亲王为兵部卿,统一领导陆上部队与极少数的沿岸水兵。当时兵部省隶属于首任辅佐睦仁天皇的右大臣(即政府**)三条实美。
日本的海军于1872年5月10日由陆军中分出并在政府内成立了海军省,由胜安芳代理海军卿(即日本仿西方造船的先驱者,又名胜海舟)。
由于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在明治维新开初的贡献不同,成立时间的先后不一,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就日本陆军来说,它名义上虽然已是国家的常备军,但其实权仍操纵在自恃对国家有功的长州藩(山口县)、萨摩藩(鹿儿岛县)的军人手中,而成为左右日本国家政治方向的特殊力量。
形成长州藩、萨摩藩特殊权力的基础,一是明治维新之初,他们向国家提供了勤王部队步、骑、炮兵约8000人,使睦仁天皇得以荡平国内诸藩阀而统一了日本;二是睦仁统一了全国之后,按照三条实美、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木户孝允、井上馨、山县有朋、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多次上奏,确定依照远东的形势,日本应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军事扩张,以增强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在远东发挥其作用。于是日本即增强军备,依靠军队来贯彻上述的侵略主张。并利用长州藩、萨摩藩为国尽忠之热忱。而多年起用这两个藩出身的大量武人主管陆军。
日本从明治维新至1945年无条件投降的68年内,陆军军人被授予大将军衔的为134人,其中籍贯为鹿儿岛县的竟有16人,而属于山口县的则达19人。日本全国的行政区划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二府(京都府、大阪府)、43县,而鹿儿岛县、山口县出身的大将竟有34名,其他县则仅为1至4人左右。由此可见长州、萨摩两藩在日本陆军中的地位。
日本陆军在国内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的一股势力。它认为有了陆军才有了明治维新的大业;因陆军几个月的东征西讨削平群藩,才于1868年的3月8日得以将首都由京都迁至东京,16岁的睦仁天皇才得以于3月14日在紫宸殿敬祭天地,立下了与万民相约之5条立国誓文【注: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以展经纶;三、文武一途,使人心不怠,四民各遂其志;四、破旧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以振皇基。】。他们还认为,陆军在维护国体、效忠天皇、保卫国家、开辟疆土、造福国民、铲除奸佞等方面,是处于中坚的地位。
由于日本陆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据有这样的特殊地位,因而对后期成立的海军则不放在眼里,事事进行牵制,压低海军,因而展开了一直无休止的明争晴斗,而且在多数的情况下陆军均占上风。这些明争暗斗的内容主要有:
1884年(明治17年)日本的海军省与海军军事指挥机关分开,它也想仿陆军在1873年6月19日由陆军省分出成立参谋本部的做法,从而与陆军的指挥机关平行。结果遭到陆军首领山县有朋等人的极力反对而未能实现。理由是:掌握国家和世界的整个动态;提出国家的战略方针;指挥国家主要的军种——即陆军的指挥机关,才可称得上为参谋本部,而海军则是专业部队,其最高指挥机关,只能称为军令部,海军对此极为不快。
在国防方面,陆、海军各有不同的看法。陆军说日本是一个陆军国,必须依靠陆军向大陆扩展。如在国内进行沿海防卫,则等于坐毙!面海军则说,日本是一个标准的海洋国家。以各自提高自己的作用和地位。
表现在对外扩张方面,陆军主张向我国的大陆和俄国的远东地区侵略,即所谓的大陆政策。因此他们要求生产大量的坦克、飞机、大炮和机动车辆;而海军则主张向太平洋与远离日本的英、美、荷兰争夺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及外南洋各地(赤道以南),即所谓的海洋政策。因此他们要求有大批的战舰、航空母舰、潜水艇和远程轰炸机。
表现在军事习惯方面,陆军先崇尚法国。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又崇尚德国。而海军则崇尚英国。这是因为两个军种向上述不同国家学习和聘请顾问的结果。而主要还是推崇德国,这和日本于1889年2月11日公布有76条的第一部宪法,是以德国的宪法为蓝本有关。
经常接触国际新知识的海军,他们看不起日本陆军的那些粗野作风,和人事关系上的封建性。但陆军对此并不在乎,依然如故。因他们自认是人数众多的军种之首,主宰着陆上战场,握有广泛的权力。对不符合其政治主张的内阁,亦可将其推倒。
由于陆、海军的长期矛盾,在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自在其占领地区为城市占领、伪政权之组成、物资接收、公共建筑的分配、港口的使用、警备区域的划分,经常互不相让而各皆提交其上级处理,结果依然不易解决。为装备生产,互相亦各立门户。海军自己设厂生产坦克(特二内火艇);陆军则自己设厂制造“ゆ”型潜水艇。日本的战史研究家们认为:仅从日本陆、海军技术协作的记载上,即可看出那是一段“不合作的历史”。
因此,这次出兵上海,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又通过各种形式显露出来。因陆军出兵的数量多少,一直争论不下,直至2月4日才取得一致意见,2月5日下令,混成第24旅团开往上海。
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和。后来在上海的作战中,指挥关系又作了两次改变。第一次是混成第24旅团到达上海后,其指挥关系是:第3舰队指挥混成第24旅团,混成第24旅团指挥海军陆战队。当第9师团到达上海后,则既指挥混成第24旅团,也指挥海军陆战队。
混成第24旅团,于2月6日晨在佐世保集结,上午10时全部上船,11时出港,由末次正信中将的第2舰队护航。其旅团长下元熊弥在“妙高号”巡洋舰上(该舰排水量13000吨,水线长201。7米,20公分口径炮10门、高射炮8门发射管16个,时速33海里),接到第3舰队司令长官野村吉三郎向该旅团发出在吴淞登陆进攻吴淞炮台的电令。